下图为地球星瓣图,图中a为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的极点(38°N,0°),据此回答下题。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应是图中
A.b | B.c | C.d | D.e |
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经度0°向西至20°W | B.20°W向西至90°W |
C.90°W向东至90°E | D.20°W向东至90°E |
有关中国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
B.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夏季雨热同期,故均可发展水田农业 |
C.青藏高寒区只有海拔较高的河谷地带有农业的发展 |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部因距海相对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量发展水田农业 |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
A.相对一致差异 | 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 |
C.差异整体 | D.地带非地带 |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1~2题。“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技术是
A.遥感技术 | B.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C.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 D.数字地球 |
“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 B.洪涝 | C.地震 | D.森林病虫害 |
读图,完成23~25题。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
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
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科学家对地球不同经纬线长度进行测量,统计结果如下表。据此回答21~22题。
测量地的纬度(单位:度) |
经度1°的长度(单位:km) |
纬度1°的长度(单位:km) |
0 |
111.322 |
110.569 |
30 |
96.490 |
110.850 |
45 |
78.850 |
111.132 |
80 |
19.394 |
111.666 |
下列是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都是随着纬度的增加变长 |
B.纬线的长度随纬度的增加变长,经线长度在变短 |
C.纬线长度随纬度的变化是测量误差所致 |
D.经线长度的变化反映了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 |
在60°N处相距一个经度的两个地点的实地距离最有可能是
A.111.415km | B.55.803km | C.28.904km | D.110.569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