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石炭并引》中说:“彭城(按:在今山西境内)旧无石炭,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你认为上述关于北宋用煤冶铁的记载( )
| A.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当地发现了北宋的相关遗址 |
| B.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有北宋有相关的文献记载 |
| C.不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 D.不可信,最有力的依据是彭城附近没有煤炭资源 |
宋代,儒家学者的继承人理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社会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从万物本源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 C.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 D.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 |
| C.儒学在乡村开始兴起 | D.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 B.墨子 | C.韩非子 | D.荀子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君子、侠客、隐士、改革家 | B.改革家、侠客、隐士、君子 |
| C.君子、侠客、改革家、隐士 | D.改革家、隐士、侠客、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