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儒学所用的是纯粹的道德,而不宣传神圣;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伏尔泰推崇儒学和中国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6 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在埃及开罗近郊召开。史称“开罗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反攻缅甸问题、中国问题、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问题。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含钓鱼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5年7月26日,盟国将《开罗宣言》的条款加入了当日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成为盟国对日无条件投降所提出的条件。《波茨坦公告》第8条还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这一规定,补充了《开罗宣言》的内容,明确了日本的主权范围。日本在9月2日的投降书中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大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这两个国际法律文件,构成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的国际法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国际法律文件公布的历史意义。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宪法者,为中国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是他“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是立宪制法,孙中山说“五权宪法是兄弟所创造,古今中外各国从来没有的”。
该理论借用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机构及其职能﹐以期比之西方宪法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制度“较为完善”。在他看来﹐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而“独立”的监察制度和机构也是可资借鉴的﹐对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据五权分立的准则,国家的体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督院组成。他说这是“破天荒的政体”。
五权分立学说基础是孙中山的“权能区分”学说,即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该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根除西方“议会独裁,政府无能”的流弊。政权归于人民,但中国国情不便全面行使直接民权,由国民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政权。国民大会可以选举并罢免总统,对监察与考试两院院长行使同意权,另有修宪权。
只有当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去做的时候,“社会才可以改良, 国家才可以进步。”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五权宪法”的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权宪法在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疆古称西域,汉武帝反击匈奴后,西汉置西域都护府,将该地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央政府就开始在西域进行“屯垦戍边”并历代相沿,其中尤以西汉、唐、清三朝为鼎盛时期。
《西域图志·屯政》记载:自汉代实行募民徙塞下的屯田之法后,“屯政”日升,“凡有军兴,必修屯政”,然而汉唐之屯政,专为养兵,而未能“兵民并济”,“师行则举,师旋则废”。只有清代的屯田“战守兼宜”,更注重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清朝时期的屯田与收复边疆的战争密不可分。清朝不仅兴办了军屯、民屯和犯屯,而且增加了历史上未有的旗屯、商屯和回屯。由于屯田的迅猛发展,使新疆出现了“农桑辐辏,阡陌成群”的景象。
为了有效地管理屯田,唐中央政府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司,在各地置“营田使”,管理地方屯田。清代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 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 回屯属维吾尔族地方机关管理。道光帝时期,认真吸取清代以前历代政府长期集中在南疆地区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北疆召集流亡,大兴屯田。
1954年10月7日,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这是我国自汉、唐以来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屯垦戍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现代屯垦戍边制度的一个伟大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疆屯垦有哪些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战争纪念邮票对比

时间
主题
枚数
图案
1952年7.7
抗日战争15周年纪念
4枚
卢沟桥风云、平型关胜利
欢送新四军抗日、领袖策划反攻
1965年9.3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
4枚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1985年9.3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
2枚
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
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1995年9.3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8枚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2005年8.1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4枚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比较表格中不同时期纪念邮票的图案变化,结合所学,以抗战新史观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两个充分信息;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材料二“商品贸易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1950-2001年,国际贸易从579亿美元增加到74300亿美元,增长了127倍,年平均增长率9.98%。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倍,世界生产量增长5.2倍。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由195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59 %,工业制成品比重占41%,到199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26.5%,工业制成品比重占70.6%。各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不同,1997-2001年,亚洲对外贸易所占比重由26.2%上升到27.1%,北美在17%上下波动,西欧由42.9%小降到40.3%,非洲维持在2.3%,拉丁美洲由5.2%上升到5.7%。据统计,二战后初期,各国对外贸易的平均依赖度仅为7%左右,到2001年这一指标达到20%以上。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条件。
(2)材料二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现哪些新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世界贸易发展原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