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宪法者,为中国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是他“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当时世界政治的潮流是立宪制法,孙中山说“五权宪法是兄弟所创造,古今中外各国从来没有的”。
该理论借用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机构及其职能﹐以期比之西方宪法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制度“较为完善”。在他看来﹐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而“独立”的监察制度和机构也是可资借鉴的﹐对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据五权分立的准则,国家的体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督院组成。他说这是“破天荒的政体”。
五权分立学说基础是孙中山的“权能区分”学说,即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该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根除西方“议会独裁,政府无能”的流弊。政权归于人民,但中国国情不便全面行使直接民权,由国民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政权。国民大会可以选举并罢免总统,对监察与考试两院院长行使同意权,另有修宪权。
只有当能够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去做的时候,“社会才可以改良, 国家才可以进步。”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五权宪法”的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权宪法在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2) 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有渰(yân)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5)这一组材料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前,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由0.2895万吨增至17.2485万吨,增加了59倍以上。1913年至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也由48.4万余枚增至124.8万余枚,增长了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了188.9%。
材料二: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面粉工业迅速复兴,从1921年起就开始抵制中国面粉的输入。1922年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面粉和小麦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外资在华面粉工厂也开始扩展,使中国的面粉工业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份减少至40%。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都有哪些?
(2)材料二说明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依据材料,回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先生始。黄佐卿先生……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一百部,定名曰“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至,各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器均购自意法等国。是年,三厂建设告竣,越年,同时开工。其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用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材料二:“英国人认为,机器进口(指向中国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中国多织一匹,即我国少销一匹。销路既阻,出货必减,将来船行受亏,姑置不论;我国所有各厂,不久已将停闭,致工人无处营生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作简要评述。(180字内)

阅读下列材料: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请回答:
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种观点。(要求:回答要层次清楚,论证严密,言之有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