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C.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
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 | B.英国和法国 | C.法国和俄国 | D.英国和德国 |
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A.马恩河战役 | B.凡尔登战役 |
C.索姆河战役 | D.1914年俄军攻势 |
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