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中美关系上一贯主张:“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中国对解决中美间分歧的态度是真诚的、积极的,但也是讲原则的,任何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的做法,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这段话主要强调( )
| A.中国不谋求霸权,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
| B.中美两国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
| C.我国政府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关系 |
| D.我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关于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率(%) |
|
| 美国 |
14.7 |
3.3 |
| 英国 |
21.8 |
2.8 |
| 德国 |
24.3 |
1.4 |
| 法国 |
28.5 |
2.1 |
|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
22.0 |
2.6 |
A.美国不太重视社会福利,只关注于经济的增长
B.德国只注重社会福利,不注重经济的增长
C.英国特别注重社会福利,忽视了经济的增长
D.法国穷人较美国穷人好过,美国更注重经济的增长
“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转过来的革命,居然是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应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 |
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可见
| 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
| 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
| 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
| D.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 B.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
|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说:“一般生活艰苦……人的数目,一定会超过与贫穷绝缘的人根据平等选举的原则,政权必然会落人前一种人的手中……应该组织这样的政府,使富裕的少数人得到保护,不受多数人的侵犯。”这表明他主张
| A.应限制民主以防止穷人侵害富人 |
| B.在美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 C.应根据财产多少选择政府官员 |
| D.以广泛的民主限制有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