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项最新研究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约5亿年前,海底有一条无脊椎生物经历了两次成功的DNA复制——这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这一个“错误”却意外地触发了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最终出现。
好消息是这一次古老的基因“突变”极大地改善了细胞通讯系统,因此我们的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比现有最先进的智能手机还要好。不过也有坏消息,那就是这种信息通讯偶尔会出现崩溃,导致这一现象的基因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时期,这一缺陷会导致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错乱。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英国邓迪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卡罗尔·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借由有性生殖的生命体一般拥有两份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方和母方。而在5亿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便是:这一过程在一只无脊椎动物的身上出现了错误,它继承了两次原本应当又继承一次的基因组。而在后来的几代中,这一错误反复发生,基因数量再次翻掊。”
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组对人体细胞内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的反应情况,胰岛素是荷尔蒙的一种。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蛋白质被称作14—3—3。在这项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制图、分类并展开生物化学分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回溯到了最初的基因复制时期,回溯到了寒武纪。
世界上最初携带这一基因组的生物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无从知晓,不过麦肯托什教授表示现代生活在海中的文昌鱼似乎和这种早期无脊椎生物在它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相当相似。因此,麦肯托什教授认为文昌鱼可以被视作是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
这种被一路继承下来的蛋白质似乎已经经过演化,它会形成一个“小组”,相比单个蛋白质的情况,这种蛋白质组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因此在人体细胞内部的这一系统的行为就像是一套信号多路分发系统,就像是我们的手机能得以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类似。”
尽管像这样的“团队合作”有时也并非一直是有益的。但是研究人员们指出如果某项关键性的功能是由单一个蛋白质实现的,就像是在文昌鱼体内那样,那么这一蛋白质的丢失或突变将会是致命的。而如果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即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这个个体也将得以存活下来,尽管可能会有一些身体功能上的障碍。这种缺陷或许可以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癌症这些让人类深受其苦的病症。
麦肯托什教授和她的同事们目前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能引起黑色素瘤和神经错乱的蛋白质大类上。由于这项研究可能牵涉和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之间的联系,这项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将有望揭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摘编自2012年7月28日《人民网》)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认为,文昌鱼携带了无脊椎生物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组,从而对以后人类和其他生物最终出现创造了条件。 |
B.5亿年前的海底无脊椎生物拥有遗传自父方和母方的两份基因,它们一般情况下只继承一次父方和母方的基因组。 |
C.现代生活在海洋中的文昌鱼可以被麦肯托什教授视为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是因为它与早期无脊椎生物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 态非常相似。 |
D.如果文昌鱼体内具有某项关键性功能的单一蛋白质发生丢失或基因突变,那么这种变化将会产生致命性的危险。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认为,发生在寒武纪海底的一条无脊椎生物身上的两次DNA复制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正是这次错误不断的发生,最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B.无脊椎生物经历的这次基因突变使得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改善,但是也让一些疾病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
C.这次基因突变改变了有性繁殖生命体只继承一次基因的情况,而且以后反复发生的错误使得基因的数量越来越多。 |
D.麦肯托什的团队通过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进行制图研究和生物化学分析,让他们找到了基因突变的最初时间——寒武纪。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多次基因复制的蛋白质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可以一套信号多路分发,同时处理很多信息,这和手机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非常相近。 |
B.被继承下来的似乎经过演化而形成的蛋白质小组可以有效防止某项关键性功能蛋白质的丢失,保持生物功能持续和生命体存活。 |
C.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出现一些功能障碍而造成的。 |
D.可能牵涉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的黑色素瘤的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揭开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
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第一只鹅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小说开头几段着力刻画了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
②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怎样理解骑兵连排长苏罗夫科夫所说的“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
有人建议把小说的标题“我的第一只鹅”改为“我的赴职经历”,你认为那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的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就有自由精神,甚至还有可能正好当他自以为在追求和享受自由时,实际上却在不自觉地“逃避自由”。中国传统中两种对自由的理解都属于这种情况。
一种是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理解,这就是顺其自然,无欲、无为、无私、无我、无所求,破“我执”,复归于婴儿,表现为狂、狷、痞,胡来,无法无天,但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发泄、痛快、为所欲为。把人归于自然,也就把人自身化为了虚无,人不再作为人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自然本能,而是放弃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听凭自己的本能欲望的导向,在自然本身中寻求怡然自得、无拘无束的感受。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实际上这里的“独”并不具个人的独立性的内涵,它只是相对于人为的社会束缚来说才是独立的,但在“天地”即自然中它却是自我消融的,“相往来”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和在他之外的天地,实际上只是同一个“独一无二”的“天地精神”本身在自相往来。我把这种对自由的理解称之为“无意志的自由”,它近似于西方人所说的“任意”,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它的理论上的归宿是动物式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但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而且必然会被有组织的力量一个一个地收拾掉。显然,从这种“自由”中绝对出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材”,甚至“乱世之才”。
另一种是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这就是所谓“大丈夫精神”。儒家主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力求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显出一种比道禅精神更具一贯性的坚守原则的意志。因而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靠它来收拾局面。然而,这里的“不逾矩” 的“矩”(以及“仁”)并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选择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在个体出生之前已经被前定了的,它来自家族血缘的纽带和等级关系。因此,在这里意志归根结底并不是“立法者”,而只是“执法者”,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如果说道禅的“自由”只是“无意志的自由”的话,那么儒家的意志则是“无自由的意志”,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当儒家要求人们“破心中贼”,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便“为天地立心”、达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境界时,他们其实与道禅精神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都是把自己消融到作为既成事实的世界(自然、社会、宇宙)中去,以无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无可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一种自欺的妙法,或如鲁迅所说的“瞒和骗的艺术”。这种“自由”同样产生不了“创新人才”,而只能产生出“奴才”。
(节选自邓晓芒《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下列有关“无意识的自由”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欲无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成。 |
B.这种“无意识的自由”是把人归于自然,放弃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
C.这种“无意识的自由”与西方的“任意”完全相同,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 |
D.这种“无意识的自由”的归宿是动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与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内在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一种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消融。 |
B.儒家的主张比道禅精神更具有坚守原则的意志,因为它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依靠道禅来收拾局面。 |
C.“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无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并不一定具有自由精神。 |
D.道禅与儒家所崇尚的自由绝对产生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才”,甚至“乱世之才”。 |
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自由”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所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就卓著 一代师表
──记中科院院士黄秉维校友
郑度
早在30年代中期黄先生编撰《中国地理》(长篇)专著时,就对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国性的区划。50年代后期,他主持编著《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着眼于农林牧水等事业的发展,揭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这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一直为有关部门作为应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据,影响深远。此后,他不断补充修改,提出新的区划体系和方案。他主持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黄先生于1956年高瞻远瞩地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他按照这三个方向培养人才、准备条件,并亲自领导了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的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针对试验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黄先生在5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发展自然地理定位观测与实验研究,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条件和过程,寻求测定某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沙风洞、河流貌、径流、地理环境化学元素测定、沉积物分析、孢粉等实验研究,组织开展民勤、德州、石家庄的定位观测。此后,他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为同类工作打下基础。这些实验地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黄先生十分重视为农业服务的地理研究工作。70年代他专门研究自然条件和作物生产的关系,建立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他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部分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长期以来,黄先生密切关注华北平原的水利和农业建设,提出只有充分利用当地降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的干旱问题,他认为西北、华北的节水问题不亚于节能,主张将部分灌溉农业改为旱作农业。80年代以来黄先生综合坡面水蚀、土壤保持和木本油粮等方面的成果,考虑传统农业与非传统农业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中国东部存在着采用生物措施显著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的可能性,而充分改良和利用坡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关键之一。
全球环境变化是国际科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在1972年黄先生就曾建议将温室气体致暖问题列入地理所科研计划。他积极参与在我国开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工作的设计,并专门撰文阐明中国在农林牧业和能源利用方面对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90年代以来,黄先生考虑了国内外全球环境变化、土地退化与改良、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上的需求,认为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以50年为主要目标时间,以此带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在地球系统中,陆地系统最重要、最复杂、研究程度最低,应以陆地系统及其与大气和海洋的外延叠合为工作重点,并将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结合起来。他为此而积极筹措、组织实施。
他“读万书卷,行万里路”,自30年的南岭调查至90年代的三峡考察,他坚持从大自然获得真知,从腾格里沙漠到西双版纳,自华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当金山口都留下他的足迹。
他历来关心和爱护青年,培养造就了数十名博士、硕士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地理学家,其中大多已成为我国地理学界的中坚和学科带头人。
黄秉维先生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
(摘自中山大学《校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先生编写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影响深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B.黄先生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于1 956年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 |
C.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多项实验研究,组织开展了多地的定位观测,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
D.黄先生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研究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 |
E.本文选取黄先生一生中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事迹,展现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表达了对校友的崇敬之情。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作者评价黄先生“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黄先生一直致力于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里面必然有刻苦钻研的因素,但正确的方法和途经也是必不可少的,请结合全文谈谈黄先生是采取哪些研究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里漏掉的一课
沈嘉柯
我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高二的最后一场考试格外重要,关系到能否进入重点班。我读的是寄宿学校,我一再打电话给父亲,说我厌恶那些不求上进的同学,没法子在不干净不清静的环境里继续我的学业。
父亲自有办法,他送了点小礼就买通了门卫。大家都知道,每个学校的门卫都单独有一间空房子,而他们基本上用不着。
自然,父亲不知道我心底藏着的另外一个秘密。那时候宿舍统一管理,如果不能够按时回去,那你就只能乖乖被锁在宿舍大门外,被班主任发现了,那是天大的事。
现在兼顾了复习不说,最重要的是,我可以自由地约会朱小齐。没错,我就是早恋了。这有什么呢?我的成绩照样是班上数一数二。朱小齐真的很漂亮,唯一的缺点是太小巧玲珑。她家就在学校附近,异常方便。天时地利都有了,晚上我俩就约在学校教学楼后面的桃树林子里见面。
那天晚上我们两个人走啊走,我下意识地在水塔下停住。幽暗的光线中,我看见朱小齐的嘴唇像是我过生日时吃的水果蛋糕上的樱桃。我的心脏在疯狂地跳,我甚至可以听到朱小齐的心也在跳动的声音。
突然传来一声大喝。一个人影站在几米开外,手电筒的光首先照上朱小齐的脸,骤然受强光刺激,她捂住眼睛。我慌忙一推,叫道:“快跑!你回家,我回去。”
狼狈不堪地奔出几米外,手电筒的光还在乱照一气,身后的人说:“我看清楚你们了,我知道你们是哪年级哪班的,跑了也没用……”但他只是喊,却没追上来。
我上气不接下气地逃回小房间,镇定下来,拿出钥匙开了小门,将门关好。我脑袋里忽然想起课本上的一句:惶惶如丧家之犬。会是哪个老师?他究竟会不会告发我和朱小齐?理所当然的辗转反侧,一晚上失眠。
第二天没课,我继续在小房间复习。捧着模拟试卷,我不住地发呆。我很想去教导处门口看看张贴栏,但又害怕真的贴了出来。
连续几天,我远远看见朱小齐,就赶紧走开。
这真是意外。第四天我躲在小房间里,听见外面有人聊天。我听见门卫大叔在讲话:“是赵老师啊!坐坐,喝口水,歇一下。”门卫大叔是个好心人,每遇到老师,都会招呼他们坐坐,休息休息。
那个赵老师回答“是啊”,接着说:“我跟你说个笑话,嘿嘿,那天晚上巡夜,遇到两个小屁孩在那儿,就是学校水塔的后面……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学大人谈恋爱……”
门卫大叔附和:“是啊,是啊,现在的高中生,不像话。”
这个声音不就是那天晚上的?
他说到这里,我只觉得羞愧,但他接下来的话却叫我生出恨意,“都没发育好,懂什么爱情。可惜没看清楚哪班的,不然一定找他们家长。我骗他们说看清楚他们了,让他们紧张紧张。”
我恶狠狠地抓起一支铅笔,一折为二,这算什么老师?
自然我继续大着胆子找朱小齐,把偷听到的如实转告。朱小齐一听,说:“这个赵老师我知道。哼,他就是那个刚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的,还和我们班的林芳艳走得特别近。”
“那不是师生恋,难道你嫉妒不成?”我忽然笑了。
朱小齐嘀咕:“其实就是因为你和赵老师长得有点像,我才喜欢你的。”醋意泛滥了我的胸口。朱小齐看了我一眼,有点害怕,“陈柯,你干吗笑得这样阴险?”
我说我有事,先走了,回头再见。其时,我心里正暗自思量:“赵老师,有你好看的。让你恐吓我,破坏我的好事!”
没什么比谣言更好制造了。“高二(6)班的赵老师跟学生谈恋爱,我见到他们偷偷在学校角落亲嘴呢!”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话传了出去。当这个谣言沸沸扬扬传开后,许多家长也知道了,家长们给学校施加压力,要求惩罚这个老师。学生们则把目标对准林芳艳,说她真是早熟,都跟老师谈恋爱了。
我毕业那年,赵老师从市八中下放到县城了。他走的时候我们去送别,他苦笑说,不知道得罪了谁,非要冤枉他。这么大一顶帽子,简直毁了他的前途。
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心仪许久的大学。当然,也和朱小齐分手了。
青春时期的初恋,清淡得像抽过的香烟,对着灰烬什么都忘记了。
后来我只在msn上和朱小齐偶尔聊几句。她上了青岛的一所专科学校,这对她来说很值得骄傲了。
大三的时候,高中同学在网络上集体聚会。议论往事,都陷入怀旧。有个女生发言:当年高中那个年轻的赵老师,长得很帅,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才子。上课常常开玩笑,也不过才毕业,就有点贫嘴滑舌,但他特别关心贫困生的学习,农村来的林芳艳就是其中一个。林芳艳特别努力学习,常常拿着题目问上半天,我们其他的女生,看他们靠得近,特别特别嫉妒。后来不知道谁造谣说他们搞师生恋,其实根本没那回事。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居然是一个好老师?
当晚,我对着电脑茫然了。我一直觉得我的青春岁月没什么后悔,学业爱情都不赖,但我却做了那么愚蠢的一件事情。阴差阳错的恶气与报复,轻易就扭转了两个人的命运。我感觉胸口抽痛起来。
“那林芳艳呢?”我问。
“她是当年班上的尖子生,是标兵,但最终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后来去广州,成了打工妹,她跟所有的同学都没有联系了。一直到毕业,她每天晚上都哭,因为她放暑假回家时,观念传统的父母毒打了她,骂她不要脸。”那个女生回答说。我也终于忆起毕业的时候,她满脸绝望的表情。
我哭了。我相信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我忽然觉得,懵懂的少年时,我缺了很重要的一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有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冲动,我应该不会做出那些事。那一课应该就叫“做人”。
(选自2014年《小小说欣赏》)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我相信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是作者在刻意强调自己“不是残忍的人”,结构上小说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
B.“我”报复赵老师的原因是赵老师搅扰了“我”和朱小齐的约会、在和门卫谈话时挖苦“我”,并扬言如果知道是谁就要找家长。 |
C.文中“我恶狠狠地抓起一支铅笔,一折为二,这算什么老师?”短短的一句话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仇恨,同时为下文造谣诬陷老师做铺垫。 |
D.作者认为“青春时期的初恋,清淡得像抽过的香烟,对着灰烬什么都忘记了”,意在提醒高中生不要过早的谈恋爱,但同时也可看出作者做事的不负责任。 |
E.文章插入“大三时”高中同学网络聚会的情节,交代了作者当年诬陷老师的导致的恶果,引出后面作者对高中往事的忏悔。小说中赵老师和门卫对话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赵老师的形象特征
小说的结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有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冲动,我应该不会做出那些事”,“我”都做了哪些事?“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表示了忏悔,你认为“我”做的这些事可以原谅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