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
(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
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
B.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
D.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
B.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
C.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的诗作,才有可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
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
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
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
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我们称之为“文化反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兄弟》节选
宋凡平死后的第四天,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拉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来到了李兰的家门口。他穿着满是补丁的裤子和汗衫站在门外,不说一句话,老泪纵横地看着屋里的棺材。他就是宋凡平的父亲,来接他的儿子回家了。
这一天的上午,他们的手臂戴上了黑纱,腰间系上了白布条,宋凡平的薄板棺材放在那辆破旧的板车上,老人低垂着白发苍苍的头,拉着板车走在前面,李兰拉着李光头和宋钢两个孩子走在后面。
他们走出了南门,走过了一座嘎吱嘎吱响着的木桥以后,听到了知了的鸣叫,他们知道已经走上了乡间的泥路。中午了,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升起了缕缕炊烟,夏天的田野里空空荡荡,仿佛天空下面只有他们四个人,还有躺在棺材里的宋凡平。宋凡平的老父亲终于发出了他的哭声,他弯着腰像一头耕地的老牛那样拉着他死去的儿子,浑身颤抖地往前走着,他的哭声也在颤抖。他的哭声引爆了孩子们的哭声,他们虽然双手捂住了嘴巴,可是哭声从鼻子里一阵阵地喷发出来,两个孩子害怕地抬起头来,偷偷看一眼李兰,李兰对他们说:
“哭吧。”
说完后李兰的哭声首先响起,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她尖利凄楚的哭声,她尽情地哭着,仿佛要把自己全部的声音哭出来。他们四个人放声大哭地向前走,田野是那么的广阔,天空是那么的高远,他们一起哭着,他们是一家人。李兰像是在看着天空似的,仰起了自己的脸放声痛哭;宋凡平的老父亲弯腰低头地哭,仿佛要把他的眼泪一滴一滴种到地里去;孩子的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甩到了宋凡平的棺材上。他们痛快响亮地哭着,他们的哭声像是在一阵阵地爆炸声,惊得路边树上的麻雀纷纷飞起,像是溅起的水花那样飞走了。
他们哭着走了很久,后来宋凡平的老父亲哭得实在走不动了,他放下了板车,跪在地上,他把自己的腰都哭疼了,哭得不能动了。他们站住了脚,直到哭声渐渐平息下来。李兰擦干了眼泪,说她来拉板车,宋凡平的老父亲不答应,他说儿子的最后一程让他来送。
后来的路上他们不再哭泣,他们无声地走着,只有板车在嘎吱地响着。他们走进了宋凡平出生的村庄,宋凡平就埋葬在村口的一棵榆树下。几个衣着破烂的亲戚等在村口,他们已经挖好了坟墓,拄着铁锹站在那里。
这是一个无声的下午,那几个吃完饭的穷亲戚走了以后,他们四个人在茅屋里还是无声无息。李光头看到了屋外的树木和池塘,看到了麻雀在树上跳跃,看到了燕子从屋檐里飞出去,宋钢也看到了。两个孩子很想出去看看,可是他们不敢,只能坐在板凳上,偷偷看着悲戚中的李兰和宋凡平的老父亲。后来李兰说话了,她说该回去了,要在天黑前赶回城里。宋凡平的老父亲颤巍巍地站起来,走到那个破衣柜前,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罐,手伸进去摸索了一会儿,抓出了一把炒熟的蚕豆塞进了李光头的裤袋。
他们又来到了村口,宋凡平的坟墓上多了几片树叶,李兰捡起树叶扔在一旁。李兰没有哭泣,两个孩子听到她低头对着坟墓说:
“等孩子长大了,我就来陪你。”
李兰转身走到宋钢身前,蹲下来摸了摸宋钢的脸,宋钢也伸手摸了摸李兰的脸,李兰一把抱住了宋钢,忍不住哭起来,李兰对宋钢说:
“儿子,你要好好照顾爷爷,爷爷年纪大了,他要你留在身边……儿子,妈妈会经常来看你的……”
宋钢不知道李兰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他点点头后,又抬起头看看李光头。李兰抱着宋钢哭了一阵,然后擦着眼泪站起来,她看看宋凡平的老父亲,嘴巴动了一下却没有声音,她转身拉起了李光头的手。
李兰拉着李光头走上了乡间的泥路,她没有回头,她的步伐沉重的像是两条拖把在地上拖过去。这时候李光头仍然不知道要和宋钢分开了,他的手被李兰拉着,身体侧着去看宋钢,心想他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宋钢的爷爷拉着宋钢的手,宋钢站在他父亲的坟前,疑惑不解地看着李光头和李兰慢慢走去,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留下来了?李兰拉着李光头越走越远,宋钢抬头看到爷爷正在向李光头和李兰挥手道别,他也犹豫地抬起了手,他的手在肩膀的地方挥动着。李光头被李兰拉着走去时一直扭头看着宋钢,看到远处的宋钢向他挥手,他的手也抬到肩膀的地方挥动了。
(节选自余华《兄弟》,有大量删改)小说中的李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他弯着腰像一头耕地的老牛那样拉着他死去的儿子,浑身颤抖地往前走着,他的哭声也在颤抖。
(2)宋凡平的老父亲颤巍巍地站起来,走到那个破衣柜前,从里面拿出一个小罐,手伸进去摸索了一会儿,抓出了一把炒熟的蚕豆塞进了李光头的裤袋。小说第5段对“哭”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洋溢着深沉的悲凉格调,以“悲剧美”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结合文本,谈谈小说的“悲剧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种人生态度
粱漱溟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元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选自《人生的艺术》,有删节)对“三种人生态度”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受趣味引诱和问题刺激,逐求予物质的享受。 |
B.“厌离”是人被欲望和种种社会现象纠缠感到人生太苦、太无意思而产生的人生态度。 |
C.“郑重”的态度在“向外用力”时就是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 |
D.“郑重”的态度在“向内用力”时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与“逐求”相近。 |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之西洋人将“逐求”理智化,并使之成为一套理论,杜威之实验主义是其中的代表。 |
B.与其他动物走本能道路不同,人的理智作用特别发达,突出表现为能回转头来反看自己。 |
C.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因为这不是自觉自主的。 |
D.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三种人生态度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三分法与中国传统的“出世”“入世”二分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
B.“厌离”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分别在于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是否彻底、到家。 |
C.“郑重”一词用于儿童看似太严重,其实是为了强调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 |
D.作者自己的经历证明,只有经过厌离后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才能尽力生活。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历史题文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人们用“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来形容这段残痛的学术冤案。马老百年后他的墓前有一幅挽联写道: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记得卞毓方先生在写马寅初的文章中,曾经写到思想者的命运有三种:一种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作 。一种思想超前半步,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是思想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斜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疾俗,慷慨悲歌。未来的先知思想者或许不会再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因为科学越来越昌明民主,环境越来越宽松包容, 越来越健全规范。但思想者尤其是领先时代的先行者,注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要恪守真理,仍需要 的品格,需要耐住寂寞甘之如怡的心理定力,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文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功利异端斜说瞻(zhǎn)之在前 |
B.残痛甘之如怡和(hè)者盖寡 |
C.竖子昌明民主抡(lūn)起大棒 |
D.申斥愤世疾俗恪(kè)守真理 |
为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或短语,准确的一项是()
A.明日黄花法治我行我素 |
B.过眼云烟法治特立独行 |
C.过眼云烟法制我行我素 |
D.明日黄花法制特立独行 |
根据对联常识,在第一段文字□处填入的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A.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 |
B.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国仁敬重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
C.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 |
D.坚持真理不屈不挠,深受国仁敬重爱国一片赤子之心,堪为晚辈楷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但一旦出就一发不可收,有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 ,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 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