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剂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因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尽试任人一家人,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材料四 2004年9月16日晚,数百名西班牙人呼喊反对中国鞋商的口号,来到埃尔切中国侨胞鞋类批发商店比较集中的卡鲁斯工业区,并向中国侨胞开设的鞋店扔石块。大约20名示威者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约1000平方米的华商仓库。此外,示威者还在街上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的集装箱。
注:埃尔切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自治区第3大城市,素有“欧洲第一鞋城”的美誉。这座小城正是依靠发展制鞋业,一跃成为西班牙全国人均收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的“旧工业”的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4)有人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
方法一史料研习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工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大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社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规律认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方法三观点探讨
材料四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条 ……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彼此同意放弃它们对于因为战争而担负的费用以及因为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
第二条 德国放弃其对俄国主张目前为止由于对德国国民或其私权以及德国及各邦的权利适用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法律和措施而可能产生的要求,以及可能由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或它的代表人对德国国民或其私权所采取的其他措施而产生的要求……
第三条 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和领事关系应予立即恢复。双方对于接纳领事的条件应以专门协定予以规定。
第四条 双方政府并同意,一方居住在另一方领土内的国民的法律地位和相互贸易和经济关系一般规则的建立,应按最惠国原则予以实现。……
第五条 两国政府在应付两国经济需要方面,应以彼此亲善的精神进行合作。……
--摘自《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17日)
(1)根据材料,概括条约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签订该条约的原因。(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3年7月28日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地税改革条例》,宣布在全国实施地税改革。《地税改革条例》的内容要点有四。(1)地税的标准:课税的基准不是石高(即收获量),而是土地的价格(地价);(2)地税的税率:税率与丰收、歉收无关,以地价的3%为定率;(3)地税的形态:不是纳物(纳米),而是纳钱;(4)征税的对象:纳税者不是土地耕作者,而是土地所有者。一摘编自《日本通史》
材料二据统计,在1873年到1881年的九年里,共发生了305次农民暴动。其中在1873年最为集中,而且以同年在福冈县发生的农民暴动规模最大,有30多万人参加占暴动的农民冲击政府部门和邮电局,捣毁富豪的住宅以及高利贷者的钱庄,要求免除三年地税和停止建立学校,反对投机商人,反对征兵制。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暴动,明治政府不得不在1877年1月将地税下降到地价的2. 5%,并规定村税不得超过地税的五分之一。一摘编自《日本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地税改革有何积极意义?(6分)
(2)结合材料说明导致材料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
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果?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战”的局面?
(3)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远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西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涵》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有何异同?
⑵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郑观应的观点是针对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生的什么大事件而提出的?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⑶材料三和材料二比较,在政治主张上有何发展?请分析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