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带动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就学、就业需求的急剧增加。据统计,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城镇基础设施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
材料二:2011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大量人口转为市民后,消费水平与方式在发生变化,从买房、买家电、教育文化娱乐到吃穿用行,会产生巨大的消费转换效应,城镇化所能带动的内需是不可估量的。
联系材料一、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财政作用的有关知识,简述城镇化进程对我国扩大内需的意义。(5分)
材料一:2012年8月19日,哈尔滨市市民进行保钓反日游行活动,起始点定在哈尔滨市的两大标志性建筑——龙塔和防洪纪念塔之间。上午,参与游行的人很早就来到龙塔广场,三位鹤岗市的中学生是坐火车连夜赶来的,他们说,参加活动,就是要表达我们学生的爱国情怀!一位外地口音的人告诉记者,他来自陕西,到哈尔滨出差。他说,这样的爱国活动,无论是西安还是在哈尔滨,赶上他都一定要参加!一位哈尔滨参加者激动地说,、钓鱼岛是中国的,咱们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中国人的吼声!
材料二:沿途一些商服也做出响应,长江路上的顺达商务宾馆就在电子屏上打出了《钓鱼岛是中国的,本店拒绝接待日本人!》尽管游行队伍不断壮大,围观者众多,但游行活动一直在有序中进行,警察正常维持秩序,当有丰田等日本车出现时,警察也悄悄提醒车主迅速离去。
请根据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有关知识,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烈女传》载“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之家原在一处坟墓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嬉戏于坟墓之间。其母感到此地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便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此时,孟子又常常模仿商人玩耍游戏。于是孟母毅然再次搬家,迁居一家书院旁边。从此,孟子整日模仿儒生的学习和礼仪动作。孟母感到此处是最为理想的住地,因而定居该处。后来,孟子在书院教育、孟母教育、自己苦学与环境的影响下,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尊为“亚圣”。
请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孟母三迁”的理论依据。
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的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法国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应如何应对?
2012年1月16日,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成功落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围绕文化、艺术、经贸、科技、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开展了近200项交流活动,范围遍及意大利12个大区22个城市。向意大利公众全面展示了中国具有5000年文明发展史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情,增进了中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为今后中意双边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动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中意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仅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而且具有经济、文化、技术等强融合性特征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强辐射力特征。
结合材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