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 C.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 D.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
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 A.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
| B.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
| C.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
| D.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
罗马法中的“最高裁判官法”运用皇帝特许他们颁布告示和命令的权力,在处理民事案件时便可以针对旧法不能满足新的实际需要的情况,对新出现的法律关系给予司法保护和有效调整。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A.严谨与苛刻 | B.专制与独断 |
| C.形式与随意 | D.务实与灵活 |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
|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
|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
|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
|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进步。根据下表中无产阶级队伍人数的变化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 时间 |
1842—1894 |
1895—1911 |
1912—1919(五四运动前) |
| 人数 |
10万 |
60万 |
200万 |
A.第一阶段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洋务企业里
B.第二阶段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第三阶段无产阶级已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促使中国革命即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