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
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得观而后已:停止
B.所至不遗余力殆:大概
C.溺其美而其中动:移动
D.以一时之兴适:满足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余寻花是也 B.废而返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C.可谓狂且癖矣 D.惟诗皆信口率笔

 孰能讥之乎                         及河,则在舟中矣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
B.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没有见过的
C.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
 以你的贫贱身份(却喜爱富贵的花),恐怕不合适吧
D.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我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怎么能说我是妖呢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相宜。
D.作者认为所有美丽的事物,只要你沉溺其中,都会危害自身。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书称欧阳永叔、尹师鲁、蔡君谟诸君以见比。此数公今之所谓贤者,不可以某比。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为无能文者而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江南士大夫良多度足下不遍识。安知无有道与艺,闭匿不自见于世者乎?特以二君概之,亦不可也。况如某者,岂足道哉?恐伤足下之信,而又重某之无状,不敢当而有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圣人之言如此,唯足下思之而已。闻将东游,它语须面尽之。
(节选自王安石《答王景山书》)
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足 下 又 以 江 南 士 大 夫 为 无 能 文 者 而 李 泰 伯 曾 子 固 豪 士 某 与 纳 焉 江 南 士 大 夫 良 多 度 足 下 不 遍 识
由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是。(限填书名)
依据材料,由欧阳修单独修订的史书是(3 分)()

A.《新唐书》 B.《新五代史》 C.《宋史》 D.《旧唐书》

王安石在自谦的同时还对王景山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武夷精舍记
(宋)韩元吉
武夷在闽粤直北,其山势雄深磅礴。自汉以来,见于祀事。闽之诸山皆后出也。其峰之最大者丰上而敛下,岿然若巨人之戴弁。缘隙磴道,可望而不可登,世传避秦而仙者蜕骨在焉。溪出其下,绝壁高峻,皆数十丈。岸侧巨石林立,磊落奇秀。好事者一日不能尽,则卧小舟抗溪而上,号为九曲,以左右顾视。至其地,或平衍,景物环会,必为之停舟,曳杖徙倚而不忍去。山故多王孙,鸟则白鹇、鹧鸪,闻人声或磔磔集崖上,散漫飞走而无惊惧之态。水流有声,竹柏丛蔚,草木四时敷华。道士即溪之六曲,仅为一庐,以待游者之食息。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
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里,去武夷山一舍,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
淳熙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祠官之禄,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而于其溪之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锄茅草,仅得数亩。面势幽清,奇石佳林,拱揖映带。使弟子辈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予闻之,恍然如寐而醒,醒而后,隐隐犹记其地之美也。且曰:“其为我记。”
夫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然秦汉以来,道之不明久矣。吾夫子所谓志于道,亦何事哉?夫子,圣人也,其步与趋莫不有则。至于登泰山之巅而诵言于舞雩之下,未常不游,胸中盖自有地。而一时弟子鼓瑟锵然,“春服既成”之咏,乃独为圣人所予。古之君子息焉者,岂以是拘拘乎?
元晦既有以识之,试以教夫来学者,相与酬酢于精舍之下。俾或自得其视幔亭之风,抑以为何如也。
是岁八年,颍川韩元吉记。
(有删节)
【注】 ①弁:帽子。②王孙:猴的别称。③赋祠官之禄:宋代优待官吏,官吏脱离实际职务,可以挂名掌管某祠,享受俸禄。④“春服既成”之咏:语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与弟子谈志向,曾皙鼓瑟,咏唱“春服既成”,其思想得到了孔子的赞同。⑤幔亭之风:相传秦始皇时仙人武夷君,中秋节在武夷山设幔亭一座,宴请山下的乡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则卧小舟抗溪而上⑵元晦躬画其处
⑶相与酬酢于精舍之下⑷俾或自得其视幔亭之风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岿然若巨人戴弁
B.散漫飞走而无惊惧
C.仅为一庐,以待游者食息
D.然秦汉以来,道不明久矣

文中对“武夷精舍”的环境与布置有着细致的描写,请概括其特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往酌酒未半,已迫曛莫而不可留矣。
(2)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
(3)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

阅读下面的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集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移案:案几,书桌。
B.亦遂增胜:美景。
C.大女郎类:好像,类似。
D.或取怀抱诸:众,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母立于兹 B.偃仰啸歌
C.悟言一室之内 D.虽趣舍万殊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童区寄传
柳宗元
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①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②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②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注:①毁齿,小孩换牙,指七、八岁。②汉官,汉族官员,边境地区多是派汉人做官。③秦武阳,战国时燕人,十三岁杀人,后作为荆轲的副手刺杀秦王,未成被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减少 B.行牧荛且:而且
C.童微其睡伺:观察 D.大府召视儿,幼耳愿:老实

下列“以”的用法和意思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B.以缚即炉火
C.愿以闻于官 D.无不一以当十

下面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区寄机智勇敢的一项是()
①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②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③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④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⑤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⑥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寄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手麻痹大意、低估对方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
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
D.区寄机智勇敢。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②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③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赋税
B.驰驿之任俾:使,让
C.免赋杂役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可报:上报

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B.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C.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D.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 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因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