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己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毋丘俭作乱,遣健步赉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司马景王至,遂据之。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
……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艾至成都,禅率太子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有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史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选自《三国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行为:行为是
B.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 足以:足够来
C.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 以后:后来
D.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 要害:非常重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大军兴众,泛舟而下 艾以与贼势相远
B.吾尝终日而思矣 动以朝廷为辞
C.顷之,维果向祈山 维与艾争险,不克
D.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孤当与孟德决之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称代前文的邓艾的观点
B.艾斩之,兼道进军 称代前文的“毋丘俭”
C.司马景王至,遂据之 称代前文的“乐嘉城”
D.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称代前文的“姜维”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艾“作战智谋”的一组是
①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②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域,作浮桥
③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
④检御将士,无所虏略
⑤修治障塞,筑起城坞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自幼失去父亲,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颖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做文和作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
B.邓艾针对寿春一带田良水少的情况,提出开辟河渠的建议,并写入其著作《济河论》中。宣王大加赞赏,全部按他的建议实施。
C.毋丘俭叛乱后,邓艾根据当时的形势,日夜兼程进军,并在乐嘉城设置浮桥。后又追到丘头,一举消灭了毋丘俭及其党羽文钦、孙峻。
D.泰始年间,羌人大乱,多次杀死镇西刺史,内地通往西域重镇凉州的道路被切断。而当地百姓却能凭靠邓艾以前修筑的城堡一保平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
D.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攻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
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 |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 |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
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文言文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满足 |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悌:孝敬父母 |
C.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B.①夫谁与王敌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C.①南辱于楚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
D.①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如赵近家 如:到……去 |
B.是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荣:荣耀 |
C.为人所略卖 略:用策略 |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 说:通“悦”,高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乘骐骥以驰骋兮 |
B.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 |
C.恐年岁之不吾与 从其家之长安 |
D.仕宦于台阁 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
下面各组内容,都能体现窦后“孝悌”品格的是( )
①“必置我籍赵之伍中。”②代王独幸窦姬
③欲如赵近家④丐沐沐我
⑤请食饭我⑥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姬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
B.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接连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
C.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
D.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少时曾多次被转卖,后来又入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不料山崖崩塌,睡在山崖下边的人只有少君脱险,其余都被压死了。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②又尝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③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除:免除 |
B.脱有衅,吾当坐脱:如果 |
C.拗蕃者例籍其货籍:登记 |
D.众不能夺,商人德之德:感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抚以恩意具以上闻 |
B.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舍近而趋远 |
C.诉于克敬民困于诛求 |
D.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乃请令其计石数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 |
B.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 |
C.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 |
D.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
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都中因此得以免罪。 |
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富民租种江淮农田,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