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而不是像一些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刚刚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与之前有关中国经济的许多说法恰恰相反。
报告负责人、经济学家艾伯特·凯德尔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10%的惊人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随着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贸易和国外投资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其它东亚国家的经济不同,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并不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而且情况恰恰相反。”他说,中国最近的通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
而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却是一片抗议之声,他们声称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为的是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美国官员说,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有助于缓解对出口的依赖,因为正是其对出口的依赖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但凯德尔的报告说,中国的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需推动的。他说:“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错误认识,即中国的增长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而情况并不是这样。”“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应有所改变,有必要把这个结论考虑进去。”
凯德尔说,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出口导向型,美国就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而不是指责中国造成了不平衡。“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功的出口增长不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要由内需推动的发展战略中,出口显然是许多关键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去年,凯德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40%。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份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下列不符合凯尔德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观点的是()
A. 中国经济10%的快速增长中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
B. 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不像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美国经济的影响。
C. 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过度造成的。
D. 成功的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关键因素中的一个。下列不符合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经济观点的是()
A. 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B.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周期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
C. 中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
D.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下列不属于凯德尔给美国政府建议的一项是()
A. 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出口的普遍错误认识。
B. 美国应改变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
C. 美国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不要总是将眼光盯着别人。
D. 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没有必要恐惧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本文提供的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推动内需,还是增大出口,都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B. 城乡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度都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C. 如果中国拉动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全球贸易就会趋于平衡。
D.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将遏制中国出口贸易当作稳定美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不必夸大危机
自然资源会消耗殆尽吗?在关于人类前途的问题上,马里兰州立大学的朱利安•西蒙是乐观派,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人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前途光明;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尔里奇则是悲观派,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途不妙。
1990年,他们决定赌一把,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不可再生性资源如石油、煤炭及各种矿石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是有限的,越用越少,从理论上讲,总有一天这种资源会用完。埃尔里奇的观点是,这种资源迟早会用完,其未来的价格会大幅度上升,而这些变化与科技进步与否无关;西蒙的观点是,这种资源不会枯竭,价格不但不会大幅度不升,反而会下降,科技进步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们两人选定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它们的价格上涨还是跌。
2000年,这五种金属无一例外地跌了价,悲观者埃尔里奇输了。这5种金属无疑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当它们越来越短缺时,其价格必定上升。但为什么现实中这5种金属越来越少,而价格反而下降了呢?关键在于市场价格机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品,不可再生性资源同样也有替代品,当这5种金属的价格上升时,就刺激了人们去开发它们的替代品。例如,铜和锡过去主要用来制造各种生活用器皿,当铜和锡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替代;同样,铜墙铁壁和其他制造电线的金属价格上升也刺激了人们开发出替代铜的光导纤维。这样,这些金属的需求大大减少,价格自然就下降了。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茨在给学生上经济学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世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247万亿桶,每天石油消耗为7600万桶,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将用完这些石油?许多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时,罗伯茨告诉他们,答案是永远用不完。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上升过高时,人们就不会用石油,而用其替代品作燃料了。只要石油价格上升到足够高,一定会有替代品出现,剩下的石油由于开发成本太高,无人开发,石油自然不会用完。
显然,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自然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下列对文中“悲观派”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前途不妙,由此会出现人口爆炸等一系列问题。 |
B.不可再生性资源会越用越少,并且迟早有一天会用完 |
C.不可再生性资源会日益短缺,其价格也会大幅度上升 |
D.科技的进步不会改变不可再生性资源渐趋枯竭的进程 |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不必夸大危机”的原因的一项是
A.所有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价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升反降 |
B.同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一样,不可再生性资源会有其替代品。 |
C.人们对某种自然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开发会缓解该资源的危机 |
D.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促使不可再生性资源转变为可再生性资源。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原因不会导致人类前途不妙。 |
B.市场价格无机制能够促进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
C.只要创新精神无止境,人类就能够摆脱所有困境 |
D.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促使不可再生性资源转变为可再生性资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
玄珠
如果说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那么先秦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贵真”。“贵真”的观念由庄子提出,其前提是“法天”,“法天”的思想即是继承了老予“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的。由“道法自然”出发,老子的文艺观可定论为自然文艺观。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概念。“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没出现,西周早期金文与文献中的“道”仅指道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的内涵不断扩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和必然;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和本质;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艺术的真谛。
老子的“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政治,就是“无为而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二是凡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则必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虽然老子反对言说,其主要的观点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仍然可运用于对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辞表达上要合手自然。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语言的表述,也应该是以“淡”益的。老子与孔子一样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张必言传道,老子却主张“希言”,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主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虽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视为对堆砌辞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蔑视。
老子在论述大道玄奥莫测时,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它。因为它们在事实上又触及到文艺的高超玄妙的境界,所以又可视为对老子自然文艺观的阐发。在老子看来,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顾易生、蒋凡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中解释“大音之声”的含义大致为:“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声听。”这种大音,就相当于是自然的音乐,而“大象无形”,应是指大道法象,它不是具体的事物形状,同样是天道自然之象。这些表述都可以成为老子自然文艺观的注脚。
从崇尚自然,反对声色修饰的角度出发,老子认为世俗的那些享乐会使人失去本心。因此他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观点,其目的是强调圣人应保持内心的纯朴平静。而夸饰失真的文艺,因为使人心动乱性,所以成为老子反对的对象。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影响到庄子,被庄子发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挥为“天乐”、“天籁”,发挥为“大美”,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的影响也颇为深远的,陶渊明、司空图等等都是受其濡染了的。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老子自然文艺观的一项是
A.不应堆砌辞藻,言辞表达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
B.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反对空洞、没有教化作用的文章。 |
C.艺术的至高境界高度和谐,是无法用具体的形态来描述的。 |
D.夸饰失真的文艺,会使人动摇心性,远离内心的纯朴平静。 |
下列对“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并被应用到古典文论中,成为一种审美标准。 |
B.“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造并发展的特有的哲学观念,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
C.“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 |
D.《老子》用“道”这个核心概念来阐释很多不同领域的观点。 |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的自然文艺观主张“道法自然”,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夸饰,这与他的整体哲学观念是一致的。 |
B.《老子》中的一些文字并非直接讨论文艺问题,但后人可以从中体会到老子崇尚自然的文艺观念。 |
C.儒家主张以言传道,而老子却主张“希言”,更为深刻的反映出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
D.庄子受老子自然文艺观的影响并有所发挥创造,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谁更“现代”?
至少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人们就非常关注现代性问题,但人们很少对现代性进行评估。美国的一些政治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现代性”不仅意味着缺少传统信仰,还意味着自我表现。
为了对这种属性进行评估,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世界价值标准研究”中的评估标准,该项研究是通过对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许多国家的民众广泛提问而进行的一种国际合作研究。其第一项标准即 “世俗理性”标准,指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对权威的尊重以及对爱国主义的态度。第二项标准即 “自我表现”标准,源自有关人身安全、信任他人、两性角色以及个人幸福等问题,而“自我表现”从定义上说是指从生存的迫切需求中摆脱出来。
各个国家的数据被归类为9大文化群体,大多数西方国家表现出具有很高的现代性程度,而发展中国家通常表现出现代性程度较低。有儒家传统和世俗价值标准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往往具有较强的世俗理性特点和较低的自我表现标准。
拥有相同文化的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信奉新教的欧洲国家比信奉天主教的欧洲国家以及讲英语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现代性”程度,这反映了很低的宗教信仰程度和高度的宽容和信任,这也是欧洲新教的传统特点。有研究者认为,天主教社会的现代性位置较低,可能是由于罗马天主教是—种等级分明、集中管理的宗教;讲英语的国家所处位置还要低,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具有较高的宗教信仰程度。
经济情况是决定某一社会在世界态度及不同文化群体中所处位置的基本因素,但在任何社会内部,宗教文化传统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天主教徒的基本价值观类似于新教徒的基本价值观;而在尼日利亚,基督教徒的价值观与穆斯林价值观非常接近,但与西方基督教徒的价值观却相距甚远。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正日益美国化,但有关的分析表明,美国化主要发生在可口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表面层次上,因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欧洲国家所走的道路与美国不同,与其他具有同样繁荣程度的社会中的民众相比,美国民众具有更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位于现代性前沿的不是美国,而是北欧各国。从原文看,下列对“现代性”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性”不仅意味着缺少传统信仰,还意味着自我表现。 |
B.“现代性”与“世俗理性”、“自我表现”的内容密切相关。 |
C.“现代性”是指一种从生存的迫切需求中摆脱出来的情况。 |
D.“现代性”的高低程度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中并不完全相同。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估现代性使用了“世界价值标准研究”中的评估标准,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80%以上的民众进行了广泛提问。 |
B.有儒家传统和世俗价值标准的国家现代性程度较低,因为它们往往世俗理性特点较强和自我表现标准较低。 |
C.西方国家中,现代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信奉新教的欧洲国家、信奉天主教的欧洲国家、讲英语的国家。 |
D.“美国化”不能说明美国现代性程度最高,因为美国民众比生活在同样繁荣程度社会中的民众有着更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 |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程度与现代性程度呈现的反比正是宗教信仰和现代性之间存在尖锐矛盾的体现。 |
B.从现代性的特点来看,对佛教或伊斯兰教有着高度信仰的国家,它们的现代性程度是相对较低的。 |
C.经济情况是决定一个社会在世界态度中位置的基本因素,因此,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其现代性程度必然较低。 |
D.美国的现代性落后于北欧各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国家应该逐渐远离美国文化,学习更现代化的欧洲文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理论的创建离不开的两大基石,其一是科学实验或科学观察,其二是模型的构建。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总是与其他无限多个事物构成关系,所以要研究该事物的运动规律,就需要同时处理无限个关系,换言之,等同于处理一个关于该事物的无穷元函数。由于生理的限制,人脑是无法处理无穷元函数的,所以人们只好使用模型来代替所研究的对象,比如质点、刚体等等。模型是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化而抽象出来的,即只抽取几个关键因素,把非关键的因素一概忽略掉。因此,科学一诞生,就带有自身无法避免的近似性,尽管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构建模型和处理工具这两方面不断进步,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似性问题。其实,不用无穷元函数,即使是三元二阶偏微分方程也几乎无法处理。
科学实验自身也有着永远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实验装置和检测仪器的局限性上。以库仑定律为例,首先,没有人能加工出绝对圆的金属球,再加之测距仪器、电量计和测力计的精度限制,故r,Q和F无法得出准确值。仅凭这些,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实验定律也是近似关系。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不过是人脑对规律的逼近体系罢了。当它战胜已有理论权威而成为新权威时,它也同样免不了被日后逼近程度更好的体系所代替。一切科学理论都跳不出这个周期律,那种把某一科学理论视为规律自身,从而作为科学真伪判据是荒谬的。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爱因斯坦体系将永远为牛顿体系所扼杀。
克罗内克和康托并无深仇大恨,然而当康托一有可能成为正牌教授的时候,克罗内克便愤怒地要干涉。用现在的话说,“堂堂的教授是康托这样的学术骗子可以混上的吗?”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克罗内克这样自诩正直的“科学警察”,所用的标准是当时的权威理论。他不知道任何一个理论都只是对规律的一个逼近而已,并不是规律本身,又怎么能评价一个可能是逼近状况更好的新学说呢?
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这种逼近可分为同视觉逼近和不同视觉逼近。在同视觉逼近中,逼近程度好的意义更大;在不同视觉逼近中,不管逼近程度如何,同样有意义。科学鉴定的本质也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不是“鉴定”也不可能是“裁判”。如果一个人连这两个道理都不懂,那就是说,他就不能理解科学是什么。因此,我产说商品有正牌,科学无正牌,商品领域可以有王海,科学领域不可能存在“王海”。谁能说爱因斯坦体系是“假冒伪劣”,而牛顿体系是真货?又有谁能说海森伯的矩阵力学是真货,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是“假冒伪劣”?
科学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历史告诉我们,对科学的是非之争只应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去百家争鸣,并由实践去弃取。任何背离这一原则的行为都是荒唐的,都必将遏制科技的自主创新。文中“这种逻辑”指的是()
A.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
B.任何理论权威都免不了被日后逼近程度更好的体系所代替。 |
C.把某一科学理论视为规律自身,从而作为科学真伪的判据。 |
D.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规律本身,而只是人脑对规律的逼近体系罢了。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实验装置和检测仪器的局限性可以见出科学实验自身也有着永远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库仑定律就能证明这一点。 |
B.如果克罗内克知道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只是对规律的一个逼近而已的话,他自诩为正直的“科学警察”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
C.科学对规律的逼近,不管是同视觉逼近还是不同视觉逼近,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都反映科学家对科学规律的有益探求。 |
D.因为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所以科学鉴定的本质不是“鉴定”也不可能是“裁判”,而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 |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探求科学规律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构建模型和处理工具这两方面不断进步,最终是有可能解决近似性问题的。 |
B.如果一个人既懂得科学的本质是对规律的逼近体系,又懂得科学鉴定的本质也只是按照“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来验收这两个道理,他就能理解科学了。 |
C.如果某项科学研究经过验收后发现“持之非故,言之成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并未构成科学的表达形式,因而它是伪科学。 |
D.如果我们对科学的是非之争能按“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原则去百家争鸣,不断地深入探索,这对科技自主创新是有促进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