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中的豚草及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2)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
(3)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5)如图是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龙葵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6)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名 年份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豚草 |
0.3 |
0.6 |
1.1 |
1.5 |
2.3 |
狗尾草 |
10.0 |
9.2 |
8 |
6.8 |
5.5 |
曼陀罗 |
3.0 |
2.1 |
1.1 |
0.3 |
0.1 |
龙葵 |
3.0 |
2.0 |
0.4 |
0 |
0 |
灰绿藜 |
3.2 |
2.8 |
1.7 |
1.3 |
0.6 |
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
甲拟谷盗 |
乙拟谷盗 |
湿热 |
100 |
0 |
干热 |
10 |
90 |
湿温 |
86 |
14 |
干温 |
13 |
87 |
湿冷 |
31 |
69 |
干冷 |
0 |
100 |
(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生态群落A、B、C、D含有以数字1到8代表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一样,表8-2-3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
群落 |
种1 |
种2 |
种3 |
种4 |
种5 |
种6 |
种7 |
种8 |
A |
92 |
4 |
0 |
0 |
1 |
1 |
1 |
1 |
B |
0 |
25 |
20 |
20 |
20 |
5 |
0 |
0 |
C |
0 |
2 |
3 |
5 |
40 |
50 |
0 |
0 |
D |
0 |
65 |
20 |
10 |
3 |
2 |
0 |
0 |
问:(1)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危害程度逐步增加)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2)在生态群落D中,各个生物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在 l ~5 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 100ml 的井水与 0 . 05g蛋白胨作为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 l 号瓶内放入草履虫, 2 号瓶内放入小球藻. 3 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 l 号、 2 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 3 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 A 图所示。 4 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 B 图所示. 5 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 C 图。以上实验是在 25℃ 、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
(l)三种生物单独培养,只有细菌能存活并生长,说明瓶内的培养液含有等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请将A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生长速度变化曲线。
(2)由 A 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 3 天至第 6 天的生长特点是,原因是。
(3)由 B 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
(4)根据 C 图,试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
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 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l与 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 A 图与 B 图所示。
①S1种群与 S2种群的关系是。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 T2的交替变化, Sl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 C 图, 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 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画在答题卷的对应图上)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
② 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根据已有生物学知识,论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