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1)保护社会免遭其它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整理
材料三 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
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一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
第三是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说明二战后美国如何实践这一自由的。(9
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党派的赞成。——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
材料二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经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目录摘要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一、科学革命的根源  二、17世纪的新宇宙…… 
五、生物学革命,1850—1914年……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一、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时间开始
二、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
三、工业革命:第一阶段,1770—1870年
四、工业革命:第二阶段,1870—1914年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六、民族主义
七、自由主义
八、社会主义
材料二政治革命的实质是结束了人类分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由神注定的这种观念。人们不再认为政治高于人民,也不再认为人民在政府之下。政治革命有史以来首次在一个比城邦更大的规模上显示了政治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民众已经觉醒并行动起来,不仅参与了政治,而且把这看做作是自己固有的权利。
----选自《全球通史·第十二章·序言》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第十章“17世纪的新宇宙”、“生物学革命”和第十一章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标志性成就分别是什么?
(2)我们通常将启蒙运动视作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却将启蒙运动放在“政治革命”一章中论述。其理由是什么?
(3)按照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英国、美国、法国进行政治革命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三国完成政治革命的标志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完成政治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的汇率制度包括:单一货币盯住制度、一揽子盯住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等。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注释:金本位就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材料来源: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
回答:
(1)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试分析其有利条件。(3分)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其形成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3)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从英镑到美元以及欧元的崛起,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3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
材料二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 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
(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