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某艺术家的评价:“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下列作品属于该艺术家的是
A.《最后的晚餐》 | B.《自由引导人民》 | C.《向日葵》 | D.《格尔尼卡》 |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 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B.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 D.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C.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D.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②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④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国人等欲脱蒙味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孔子首创私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 |
B.亚里士多德一生实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 |
C.达尔文实地考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
D.毛泽东认真思考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
文学史家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时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倬、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清新自然,风格平淡朴实 | B.干预社会生活,突出教化功能 |
C.反映民众疾苦,针砭社会现实 | D.注重修辞形式,强调对偶声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