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
B.“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 B.诸侯权力增强 |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芍陂 | B.郑国渠 | C.漕渠 | D.都江堰 |
图一是商周时期的骨耜,图二是魏晋墓砖画——牛耕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C.经济结构的变化 | D.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下图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
A.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条件 |
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 |
C.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 |
D.以井田制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