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
|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下图是1977-2003年安徽省GDP增长曲线变化图。下列说法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经济腾飞的起点①归因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 B.经济最低点②出现是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致 |
| C.经济最高点③出现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 D.该曲线变化图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见证 |
1961年,毛泽东在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谈话时提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 )
| A.提出 “一国两制”方针 | B.尊重台湾当时的状况 |
| C.主张海峡两岸地位平等 | D.承认台湾是独立国家 |
右图为美术大师徐悲鸿赠与学生孙宗慰的一幅作品。画中题记为:“廿七年(1938年)夏日,宗慰仁弟卒业中央大学,适当我国与凶倭鏖战之际,前途艰巨,来日大难。”从历史角度解释这幅画。正确的是( )
①徐悲鸿的画作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②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 国难当头青年人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④以雄狮为榜样振奋精神夺取抗战胜利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孙中山以明白无误的语言告诉人们,他的平均地权,他的民生主义,只不过是古已有之的井田制度的再版,因为两者“用意是一样的”。孙中山这样解释“民生主义”,主要用意在于()
| A.民主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 | B.三民主义与西方民主制度有关 |
| C.土地国有制有其深远的根源 | D.平均地权和井田制有相似之处 |
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强调:“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运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之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
|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
|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
|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