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门引·春思
张 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
本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择其较主要的一种,赏析其表达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唐·郑谷)题菊花(唐·黄巢)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月枝头近鬓毛。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路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他的我若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题解: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
注释: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
犹言:他年我若当上皇帝,定将改天换地。
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
(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比较阅读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

3.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