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今后外国进出中国的关税,中国必须和外国进行协商 |
C.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D.中外交往密切,关系恢复到和谐状态 |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 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 |
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 | 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 |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伍 | B.中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
C.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 D.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
17世纪,荷兰政府在很多企业家的慷慨捐助下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大力资助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些都成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欧洲的科技精英和商人,甚至连土耳其人和美国人也涌人荷兰“淘金”。荷兰政府以上举措的重要条件是( )
A.17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
B.荷兰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C.发达的航运业使荷兰商人获利匪浅 |
D.荷兰打败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 B.专制集权的巩固 |
C.理学思想的影响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 B.儒家、墨家、道家 |
C.儒家、道家、法家 | D.儒家、法家、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