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其中“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B.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
D.中国社会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 B.西方国家的侵略 |
C.人口压力的沉重 |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
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