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
|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
|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
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 | 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
| 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 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大错”实际指的是
A 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B 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C 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D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