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
|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
|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
|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
|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
|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
|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
|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 B.皇帝宝座 |
| C.青铜兵器 | D.铁制农具 |
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 《 天朝田亩制度 》 | B.洪仁拜的 《 资政新篇 》 |
| C.严惩外国侵略者 |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