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氨和联氨(N2H4)是氮的两种常见化合物,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根据
题意完成下列计算:
联氨用亚硝酸氧化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该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
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计算确定该氢化物的分子式为      。该氢化物受撞击则完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4.30 g该氢化物受撞击后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L。
联氨和四氧化二氮可用作火箭推进剂,联氨是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反应产物
是氮气和水。由联氨和四氧化二氮组成的火箭推进剂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2.0 kg水,推进剂中联氨的质量为        kg。
氨的水溶液可用于吸收NO与NO2混合气体,可消除氮氧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请分
别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为:                     ;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12分)配制250mL 1.0mol/L NaOH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下列仪器中:A 托盘天平 B 量筒 C烧杯 D 玻璃棒 E 漏斗 F 500mL容量瓶
G 药匙 H 250mL容量瓶 I 胶头滴管 J 坩埚
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⑵所需NaOH固体质量为
⑶配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洗涤⑤定容⑥摇匀
其中第③、④、⑤步实验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作用分别是

⑷在容量瓶内确定溶液体积的过程中,完成后期加入少量水的做法是

下列各项中,可能导致实际浓度偏高的是(填标号)

A.在天平托盘上垫纸,将NaOH放在纸上称量
B.NaOH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未冷却立即配制溶液
C.溶解NaOH固体之后的烧杯未洗涤
D.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不慎洒出

⑸从上述所配制的溶液中取出10mL,其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NaOH的质量为,NaOH的物质的量为
⑹将取出的10mL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
下图为电池示意图,该电池电极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铂吸附气体的能力强,性质稳定,请回答:

(1)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  
在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为(用a、b 表示)。
(2)负极反应式为        
(3)电极表面镀铂粉的原因为
           
(4)该电池工作时,H2和O2连续由外部供给,电池可连续
不断提供电能。因此,大量安全储氢是关键技术之一。金属锂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吸氢和放氢原理如下:Ⅰ. 2Li + H2 2LiHⅡ. LiH + H2O ="=" LiOH + H2
①反应Ⅰ中的还原剂是      ,反应Ⅱ中的氧化剂是      
②已知LiH固体密度约为0.8g/cm3。用锂吸收224L(标准状况)H2,生成的LiH体积与被吸收的H2体积比为        
③由②生成的LiH与H2O作用,放出的H2用作电池燃料,若能量转化率为80%,则导线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9分)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右图表示一个电解池,其中a为电解质溶液, 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

(1)X的电极名称是(填写“阳极”或“阴极”)。
(2)若要用该装置电解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X电极的材料是Y电极的材料是
(3)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食盐水,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一段时间后,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Y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4)若要用电镀方法在铁表面镀一层金属银,应该选择的方案是

方案
X
Y
a溶液
A

石墨
AgNO3
B


AgNO3
C


Fe(NO3)3
D


AgNO3

2SO2(g)+ O2(g) 2SO3(g) △H =" a" kJ·mol-1,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mol SO2(g)完全转化为1mol SO3(g)放热99 kJ。请回答:

⑴图中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_。
⑵Ea的大小对该反应的△H 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该反应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入V2O5会使图中B点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⑶已知单质硫的燃烧热为296kJ·mol1,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常温常压下,由单质硫和氧气经两步反应,生成3 mol SO3(g),放出的总热量为____。

将煤转化为水煤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是通过化学方法将煤转化为洁净燃料的方法之一。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s) + H2O(g)=CO(g) + H2(g);△H1。已知:
①2H2(g) + O2(g) = 2H2O(g);△H2=-483.6kJ·mol-1
②2C(s) + O2(g) = 2 CO(g); △H3=-221.0kJ·mol-1
结合上述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H1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