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同贡举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失败
C.沆待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驾再往趣:急忙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3分)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 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 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 ,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萧》《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

B.酬以馆选

酬:应酬

C.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

D.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②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4)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 【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 【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 【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氏《国语》, 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 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 【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彼固有所逼引,而 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 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 【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 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 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