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万夫雄打虎传
泾川有万姓字夫雄者,少负膂力,以拳勇称,初亦未尝事猎也。一日,与夙所莫逆尔汝昆季范姓友,早行深山中。忽林莽出巨虎,范以去。范号曰:“万夫雄救我!救我!”万亦茫然不知所措,遂撼大树拔之,怒持树往追。经里许,震天一呼,虎为逡巡退步者三范得以脱。因挺击虎,中其项。虎负狰狞欲迎斗,然项痛,竟不能举。万乘势一再击之,虎毙矣。母虎暨虎子相寻至。万不能中止,且却且前,又奋鼓生平之勇,纵送格扑,而二虎复相继而毙于其手。
嗟乎!万夫雄一乡野鄙人耳,素不识《诗》《书》为何物,亦不识交道为何事,而仓卒间不忍异姓兄弟之意,卒毙三虎以救其友,其义岂不甚伟?万夫雄亦诚烈丈夫哉!余尝见世之聚首而处者,交同手足之亲,谊比金石之固,设有缓急,即蜂虿微毒,不致贻祸杀人,当其纷纷未定之时,虽夙昔周旋,密迩徒辈,靡不潜迹匿形,鸟飞云散,悄然而不一顾焉。其视万夫雄为何如也?
或云:“一人而毙三虎,颇似不经,殆属乌有子虚之谈。”嗯!诚有之矣!家九宣从泾川来,为余述其事最奇。亦曾亲见其人,短小精悍。与之语,意气慷慨,须眉状貌,殊磊砢【注】不凡,飞扬跋扈,犹可想望其打虎时英风至今飒飒云。盖义愤所激,至勇生焉;即后亦不自知其何以至此也。从古忠孝节义,蹈水赴火,为人之所不能为,并为人之所不敢为,往往以蚩愚诚朴而得之。万夫雄有焉。
南村野史曰,余友苍略氏,闻其事而异之,太息曰:“士亦视所托身为贵耳!得交万夫雄,其人虽陷入虎口,猛虎不能害也。甚矣,人固不可无义烈男子以为之友哉!”
(选自《虞初新志》,有改动)
【注】 磊砢:形容仪态豪放洒脱。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初亦未尝事猎也       田:耕作
B.忽林莽出巨虎,范以去搏:捕捉
C.万不能中止,且却且前度:估计
D.仓卒间不忍异姓兄弟之意负:辜负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万夫雄“义愤所激,至勇生焉”的一组是(3分)(  )
①少负膂力,以拳勇称 ②遂撼大树拔之,怒持树往追 ③虎负狰狞欲迎斗,然项痛,竟不能举 ④卒毙三虎以救其友 ⑤万夫雄亦诚烈丈夫哉 ⑥人固不可无义烈男子以为之友哉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朋友身陷虎口的危急情况,万夫雄一时也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勇敢地冲上前去,连毙三虎,使朋友虎口脱身。
B.作者对万夫雄救朋友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世人对手足之情、金石之谊的珍惜,同时也批判了那些不能急朋友之难的人。
C.作者讲到家九宣曾向他描述过万夫雄打虎的事迹,同时家九宣还与万夫雄有过直接接触,这有助于证实万夫雄打虎事迹的真实性。
D.从古到今,忠孝节义之人,赴汤蹈火,做别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常常因为愚拙朴实而能达成,万夫雄就有这样的秉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虎为逡巡退步者三,范得以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视万夫雄为何如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愈伯文集》,有改动)
【注】 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赴朝廷征聘之士。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与利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幻:惑乱
C.而不乎外假:借助
D.贪相承习为故:缘故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④明而自信,笃也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给泉水命名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西郊观桃花记
[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炙日。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谿畔始堪避秦哉?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又南数十武,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相望也,丹轂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废材,玩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摘自《愚庵诗文集》,有改动)
【注】 ①开士:对僧人的敬称。②温(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麻子。③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④玩:游赏。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南则桃花望     弥:满
B.里人种以桃易:改变
C.庵而西循:寻找
D.阅时谢 雕:通“凋”,凋谢

下面句子中能直接表达作者对“盛衰往复”的感慨的一组是(3分)(  )
①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②奚必武陵路谿畔始堪避秦哉 ③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④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⑤恨无谢朓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走出西门大约一里左右是江枫庵,江枫庵南边一里左右是石里村,村里桃花遍野,绚丽夺目。
B.朴园的主人是能诗善画的张朴,徐县令与他相与甚欢,体现出徐县令的风流雅致。
C.建造独木庵的主要木料是从太湖漂来的一根巨木,所以取名为独木庵。此处的桃花最为好看。
D.此城经过历史变迁,昔盛今衰,只有草木湖光没有改变,让人无限感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游君山记
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雕镂之巧。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冷,不成寐。
辰起,猛风乍作,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有改动)
【注】 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日出     甫:才
B.有野趣极:非常
C.雕镂之巧穷:穷尽
D.别山灵趣:趣味

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③新篁绿色照人 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⑥湖上之夏云尤奇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米老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广德湖记
[宋]曾 巩
鄞县张侯图其县广德湖,而以书遗予曰:愿有记。
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之饶。淳化二年,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久不能正。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复。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至张侯之为鄞,则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张侯为出营度,民田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张侯计工赋材,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而咸劝趋。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堤之上植榆柳,益旧总为三万一百。又因其余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因以其山名。山之上为庙,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既成,而田不旱,舟不病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之良皆复其旧,而其余及于县旁州,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越之南湖,久废不治,盖出于吏之因循,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予方患之。观广德之兴,以数百年,危于废者数矣,由屡有人,故益以治。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故为之书,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以永为此邦之利,而又将与越之人图其废也。
(节选自《曾巩文集》,有改动)
【注】 ①张侯:名峋。“侯”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相当于“君”。②茭蒲葭菼、葵莼莲茨:均为水生植物,可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鄞之乡十有四      凡:一共
B.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面对
C.既成,而田不旱病:缺点
D.而其余及于县旁州比:相邻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治理广德湖的措施的一项是(3分)(  )
①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 ②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 ③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 ④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 ⑤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 ⑥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记湖记人并行,始终围绕湖的兴废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的叙事功力。
B.张峋安排使用人力的方式独特:让百姓自己决断施工进程,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
C.广德湖经过张峋的治理,物产恢复了原有的状况,灌溉田地的面积也超过了从前。
D.作者赞赏张峋创新益旧的举措,仰慕其勤政爱民的美德,表达了有志兴废除弊的意愿。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