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宠命优渥——优渥:优厚 B.朝不夕——虑:保证
C.日西山——薄:迫近 D.更相为命——更相:交互

下面四个句子中,“之”作代词的一项是(   )

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之二虫又何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矜”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在故老,犹蒙育   ②本图宦达,不名节  ③愿陛下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 B.①与③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①②③都不相同

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B.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C.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D.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校尉.日摘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纲用指挥庄敬、袁江等为羽翼,诬逮浙江按察使周新,致之死。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欲买一女羽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其首,脑裂几死。腐良家子数百人,充左右。诏选妃嫔,试可,令暂出待年,纲私纳其尤者。吴中故大豪沈万三,洪武时籍没,所漏赀尚富。其子文度蒲伏见纲,进黄金及奇宝异锦,愿得为门下。纲乃令文度求索吴中好女。文度因挟纲势,什五而中分之。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具有状。即日磔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②射柳:古代一种游戏,射柳比武。③磔(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辟诡黠便辟:能说会道,逢迎谄媚
B.命优童奏乐奉觞优童:各方面表现好的儿童
C.籍故晋王、吴王籍:没收入官
D.器物僭乘舆僭:超越身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罄其资乃已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纲私纳其尤者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文度因挟纲势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什五而中分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纲既精于骑射,又能说会道,善长于揣摩别人的心思,因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飞黄腾达。
B.纪纲利用皇帝的信任,培植党羽,构陷他人,巧取金帛,还胆大妄为,数出矫诏,豪夺官盐。
C.纪纲后来野心愈加膨胀,竟然服王服,令人呼之万岁,又擅自选妃嫔,私造兵器,觊觎帝位。
D.纪纲指鹿为马,试探众人反应,得逞后开始谋逆,但终被恨他的人揭发,落得被分尸的下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5分)
(2)“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窦桂娘
烈女姓窦氏,小字桂娘。父良,建中初为汴州户曹掾。桂娘美颜色,读书甚有文。李希烈破汴州①,使甲士至良门取桂娘去。将出门,顾其父曰:“慎无戚,必能灭贼,使大人取富贵于天子。”桂娘既以才色在希烈侧,复能巧曲取信,凡希烈之密,虽妻子不知者,悉皆得闻。希烈归蔡州,桂娘尝谓希烈曰:“忠而勇,一军莫如陈先奇。其妻窦氏,先奇宠且信之,愿得相往来,以妹叙齿,因徐说之,使坚先奇之心。”希烈然之。桂娘因以姊事先奇妻,尝间谓曰:“为贼凶残不道,迟晚必败,姊宜早图遗种之地。”先奇妻然之。
兴元元年四月,希烈暴死,其子不发丧,欲尽诛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计未决,有献桃者。桂娘白希烈子,请分遗先奇妻,且以示无事于外。因为蜡帛书曰:“前日已死,殡在后堂。欲诛大臣,须自为计。”以朱染帛丸如桃。先奇发丸见之,言于薛育曰:“两日希烈称疾,但怪乐曲杂发,昼夜不绝,此乃有谋未定,示暇于外,事不疑矣。”明日,先奇、薛育各以所部兵噪于牙门,请见希烈。希烈子迫出拜,曰:“愿去伪号,一如李纳。”先奇曰:“尔父悖逆,天子有命。”因斩希烈及妻子,函七首以献,暴其尸于市。后两月,吴少诚杀先奇,知桂娘谋,因亦杀之。
请试论之。希烈妇桂娘者,但劫之耳。希烈僭而桂娘妃,复宠信之,于女子心,始终希烈可也。此诚知所去所就,逆顺轻重之理明也。能得希烈,权也。姊先奇妻,智也。终能灭贼,不顾其私,烈也。六尺男子有禄位者,当希烈叛,与之上下者众矣,此岂才力不足耶?盖义理苟至,虽一女子可以有成。
[注]①李希烈:唐燕州辽西人。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使,奉命讨伐割据淄青的李纳,反与李纳通谋,并与叛乱的河北藩镇朱滔、田悦勾结,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建中四年底攻入汴州,旋称楚帝,年号武成,不久为刘洽所败,逃归蔡州,后被部将陈先奇毒死。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出门,顾其父曰顾:回头看
B.桂娘因以姊事先奇妻,尝间谓曰间:暗暗地
C.函首以献,暴其尸于市函:木匣子
D.希烈僭而桂娘妃僭:僭称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尽诛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①请分遗先奇妻,且以示无事于外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①知桂娘谋,因亦杀之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①于女子心,始终希烈可也②寡人之于国也

下列选项中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①将出门,顾其父曰②委命下吏
B.①暴其尸于市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希烈妇桂娘者,但劫之耳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①六尺男子有禄位者②未之有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慎无戚戚,必能灭贼,使大人取富贵于天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奇宠且信之,愿得相往来,以姊妹叙齿,因徐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得希烈,权也。姊先奇妻,智也。终能灭贼,不顾其私,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遽起,捉其臂曰(遽: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执:捉拿,拘捕)
C.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备:详细)
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稔:熟悉)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何以丐?”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敢以为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C.厚资遣之杳不知其所之
D.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与方正学书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予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书问之达否达:畅达
B、言之未尝不中中:满意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短:轻视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泽:施恩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兹实天下之大幸也 B.从之易则民乐其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 D.能用其才者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其得为忠乎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
译文: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译文: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亲政篇(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是,只不过
B.退适路寝听政适:恰好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