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 开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 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弦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 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教敷,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噶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 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 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饉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小说两次提到凉鞋,务有什么作用?
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     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文章达意
徐建融
作文无定法,“辞达而已矣”。“辞达”,也就是作者必须把自己所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看了能够明白。但欧阳修说:“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人之本意也。”梅尧臣的诗,应该说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吧?但知音若欧阳修,居然未能明白他的“最得意处”。这就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并不是因为梅诗或莎翁的表述未能达意。一千个读者面对同一部《王子复仇记》,尽管有“一千个”,但只要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有人读出了“李尔王”,有人读出了“奥赛罗”,那么,这部《王子复仇记》也还是达意的。
每有美术家请评论家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美术家往往不满:“评论家根本不懂画,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这就是“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其实,就是美术家本人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各以其意”,对景写生未必是物象之意呢?即使撇开时空立场的不同,面对同一时空中的黄山,也是“有一千个画家就有一千座始信峰”。黄山,是绝不会责怪画家没有得山之本意的。
清代时,罗聘为袁子才画肖像,画成,妻子僮仆皆不识所画者是谁,罗聘独以为形神兼肖袁子才。子才不能自见,乃作“二我论”,以为我之为我,实有两相,妻子僮仆眼中所见为一我,罗聘眼中所见为又一我。
所以说,美术家的创作是一件独立于对象之外的作品,它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以对象为依据的一件“作品”;评论家的评论是一件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作品,它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又一件“作品”。假设以马为对象,第一件作品只要不是“指鹿为马”,则即使把白马画成了黑马,把牡马画成了牝马,虽未必是对象之“本意”,也还是可以称之为达意的。而以《马图》为对象,第二作品“按图索骥”所得,只要不是蛤蟆,则即使把黑马认作了白马,把牝马认作了牡马,虽未必是《马图》之本意,同样可以称之为达意的。当然,再有第三者来读评论家的作品,所得的同样有可能不是评论家之本意。前人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又谓“诗无达诂”,有以哉!
第一节中引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全文的结构思路。
作者认为“达意”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水波卖牛
朱雪
(1)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2)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3)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两只红柿落在他的脚跟前,一只立刻变成了柿泥,另一只蹦了几下,躺着了。水波把没有摔烂的那只红柿捡起来。一看,柿子有虫不能吃,又猛地扔出去了。扔在了路下面的苞谷地。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牛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4)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5)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6)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7)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8)牛又是一声长哞。
(9)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10)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11)街上很少有牵牛的。客车和小车子,半天才看得见一二辆。自行车、摩托车、货车要多一些。虽是水泥路面,扬起的灰尘,依然从车碾子中间扩散开来。
(12)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13)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
(14)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15)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16)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叫声引来了他人的目光。路上过来了一辆车。它停下来看车。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17)水波唤着: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
(18)牛站着等水波。
(19)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20)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
(节选自长篇小说《梅花塘》)
第(6)段与第(14)段两次写到“水波不看它”,分别表现了水波的什么心理?
第(7)段描写牛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水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牛绳”在水波手中由“牵”而“解”,请探究这一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新白领正在叩响新城市的旧城门
严辉文
①最近,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他们最新的调研报告《困境与行动: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碰撞》。课题组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中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生存状况做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行动取向格外突出,表现为更频繁地参与维权行动、更为主动地进行劳资博弈。
②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转型期,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绕不过的社会问题。而如今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守田园,新一代农民工涌入城市,传统城市在城市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必然面临着真正的城市化转型难题。
③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更为准确全面地描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脸谱——他们从根本上是疏远农村,亲近城市的;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与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均已不同于老一代,正面临着一个重新建构的新机遇。新生代农民工更为现代,他们甚至自认就是城市新白领。在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在思维方式、透支消费、工资福利期望值、介入劳资争议等方面,他们与城市年轻人已经同质化。准确地说,这一批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农皮城心”的城市人,已经不能或者不愿回到农村,他们早已用新城市人的行为方式叩响着旧城市闭锁的城门。
④显然现在最大的麻烦是,城市管理体制仍然沿袭的是旧理念。在当下中国,任何一个口里念叨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城市,都不恰当地安装着一个无形的旧城门。在这个旧城门的荫庇之下,企业方面可能也最愿意沿袭针对老一代农民工曾经十分奏效的“工厂权威管理体制”,认为农民工工资可以开得更低,生活条件可以更马虎,文化生活与劳动权利可以付之阙如。而相应的,城市管理者们,仍然将这批从心理上早已疏远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也最乐于用老土的户籍管理措施、城乡差别观念来对待他们,这种只接纳劳动不接纳劳动者的状况,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之痛,最终也可能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⑤新白领已经叩响了新城市的旧城门,如何真正接纳新生代农民工?在前述调研报告中,专家们已经给出了权威答案:赋予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公民与社区公民身份。“企业公民”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劳动者,而且还享有公民权利,有权就自己的工资、工作条件和其他相关问题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权按照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对工资进行集体议价协商。“社区公民”身份主要指他们有权享受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这包括农民工及其子女有权在城市中平等地享受包括教育、医疗、住宅等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总之一句话,如今你还拿新生代农民工当农民工,你就错了,因为他们早已是新产业工人、新白领、新城市人。
(节选自2012年8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课题研究全面地描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脸谱。请概括“新脸谱”的特点。
“新白领正在叩响新城市的旧城门”,如何真正接纳新生代农民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尾巴
刘万里
龚甲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
那天,大领导来单位视察,领导见了大领导立即变脸,面带笑容(领导在单位从不见笑的),点头哈腰,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领导身后露出一条尾巴,轻轻地在左右摇摆。龚甲就站在领导身后,那条尾巴就在他面前晃动,他以为是幻觉,自己眼花了,使劲掐了自己一下,领导确实长了一条尾巴。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还是怀疑自己在做梦,揉了揉眼睛,睁开眼再一看,领导的尾巴却不见了。
龚甲回到自己的住处,精神有点恍惚,领导怎么会长了一条尾巴呢?龚甲仔细把前后经过回忆了一下,最后确定的是领导确实长有一条尾巴。
龚甲是心里憋不住事的人,这个秘密在心里憋了三天,憋得他心里难受。
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下班后龚甲把同事拉到一家饭店说。
“不可能。”同事说。
“真的,千真万确,这种事我能随便开玩笑吗?”
同事半信半疑。
第二天都在传言,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不过在传播前都要加上,这是龚甲说的,这样就可把责任推开了。
消息很快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了。
人们都在等待一场好戏看。
这天终于来了,领导叫龚甲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龚甲战战兢兢来到领导办公室,等待一场痛骂。
领导面带笑容,给龚甲倒了一杯水,“别站着,坐吧。最近工作上有没有啥困难?”
龚甲接过水,半个屁股坐在沙发上,“没有……都好着呢。”
领导笑着说:“最近单位都在议论什么?”
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知道领导知道了一切,“都怪我胡言乱语……”
“过去的一切都不要提了,”领导摆了摆手,“我现在准备提拔你为办公室主任,不知道你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龚甲看领导不是在开玩笑,“领导不愧是好领导。”
龚甲没有受批评,反而升了官,谣言不攻自破。
同事不甘心,见了龚甲又问:“领导是不是长了尾巴?你是不是抓住了领导的尾巴?”
龚甲四周看了看,低声说:“领导怎会长尾巴呢?不要乱说。”
同事无趣地走了。
龚甲每天跟在领导后边,吃香的喝辣的。有人找领导办事,就找龚甲,当然都不是空手,龚甲深深体会到了当官的好处,吃喝不花钱,随便滥用公车,找个理由就出国。
夜深人静,领导的尾巴老是在他眼前晃动,龚甲伸手一摸,啥都没有。他把那天的情景再回忆了一下,那天他确实看到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但是,他跟了领导这么久,一直没有发现领导有尾巴,慢慢地他就明白了,那天他出现了幻觉,领导根本没有尾巴。
一天,龚甲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他忘了敲门,领导正在站着接电话,领导没有发现龚甲进来了,领导点头哈腰,“市长,请放心……好……好……”龚甲大吃一惊,领导身后长出了一条长长的尾巴,那尾巴又粗又长,左右在摇摆。龚甲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看花眼,伸出手摸了摸尾巴,突然尾巴像条鞭子,狠狠抽了龚甲一下,龚甲痛得叫了一声。
领导放下电话,盯着龚甲说:“进来也不敲门,想抓我的尾巴?”
龚甲摸着脸说,“我怎敢抓领导的尾巴?我啥都没看见。”
领导皮笑肉不笑地呵呵一笑。
龚甲无意地瞅了瞅领导,领导那条尾巴不见了。
龚甲晚上又做梦,梦见了领导,领导那条尾巴像条长蛇在追赶龚甲,龚甲跑的筋疲力尽,前面是万丈深渊,一无路可逃,尾巴嗖嗖地追上他,缠住龚甲。尾巴扬起来,变成了一条蛇,那是领导的脸,领导说:“在兽城,贪官都有尾巴,贪的越多,尾巴就越长越粗……”
龚甲一下惊醒了,他摸了摸屁股,大吃一惊,自己也长了一条小小的尾巴。
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龚甲的形象特点。
小说两次写到龚甲看到领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这篇小说以“尾巴”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①顺着一条巷子往前走,经过铁匠铺、馕坑、烧土陶的作坊,不知不觉地,便进入一片果园或苞谷地。八九月份,白色、红色的桑椹斑斑点点熟落在地。鸟在头顶的枝叶间鸣叫,巷子里的人家静悄悄的。很久,听见一辆毛驴车的声音,驴蹄滴达滴达地点踏过来,毛驴小小的,黑色,白眼圈,宽长的车排上铺着红毡子,上搭红布凉棚。赶车的多为小孩和老人,坐车的,多是些丰满漂亮的女人,服饰艳丽,爱用浓郁香水,一路过去,留香数里,把鸟的头都熏晕了。如果不是赶集日,老城的热闹仅在龟兹古渡两旁,饭馆、商店、清真寺、手工作坊,以及桥上桥下的各种民间交易。这一块是库车老城跳动不息的古老心脏,它的头颅如清真大寺般昼夜高昂,它的手臂时时背在身后,它的双腿埋在千年尘土里,不再迈动半步。
②库车城外的田野更像田野,田地间野草果树杂生。不像其他地方的田野,是纯粹的庄稼世界。
③在城郊乌恰乡的麦田里,芦苇和种类繁多的野草,长得跟麦子一样旺势。高大的桑树杏树耸在麦田中间。白杨树挨挨挤挤围拢四周,简直像一个植物乐园。桑树、杏树虽高大繁茂,却不欺麦子。它的根直扎下去,不与麦子争夺地表层的养分。在它的庞大树冠下,麦子一片油绿。
④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地里长满了草。我倒觉得,这跟懒没关系,而是一种生存态度。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把大地改变得不像样子,只适合人自己居住。他们忙忙碌碌,从来不会为一只飞过头顶的鸟想一想,它会在哪儿落脚?它的食物和水在哪里?还有那些对他们没有用处的野草,全铲除干净,虫子消灭光。在那里,除了人吃的粮食,土地再没有生长万物的权利。
⑤人只有缓慢下来,才会很从容地想想人之外的其他事情。人已经远远地走到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
⑥库车农民的生活就像他们的民歌一样缓慢悠长。那些毛驴,一步三个蹄印地走在千年乡道上,驴车上的人悠悠然然,再长的路,再要紧的事也是这种走法。不管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又什么时候落山。田地里的杂草,就在他们的缓慢与悠然间,生长出来,长到跟麦子一样高,一样结饱籽粒。
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人的粮食和毛驴爱吃的杂草长在同一块地里。鸟在树枝上做窠,在树下的麦田捉虫子吃,有时也啄食半黄的麦粒,人睁一眼闭一眼。库车的麦田里没有麦草人,鸟连真人都不怕,敢落到人帽上,敢把窝筑在一伸手就够到的矮树枝上。
⑧一年四季,田野的气息从那些弯曲的小巷吹进老城。杏花开败了,麦穗扬花;桑子熟落时,葡萄下架。靠农业养活,以手工谋生的库车老城,它的每一条巷子都通往果园和麦地。沿着它的每一条土路都走回到过去。毛驴车,这种古老可爱的交通工具,悠悠晃晃,载着人们,在这块绿洲上,一千年一千年地,原地打转,永远都跑不快,跑不了多远,也永远不要跑多快多远。
⑨不远的绿洲之外,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文章开头描写库车老城有何作用?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共4分)
(1)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
(2)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
请简要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