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 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唱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
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
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在这里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
D.“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
E.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玛霞的美?请简要分析。
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自信心
〔美国〕山姆·F·修利尔
有时候,爹地真的吓着我。他会把一些他毫无一知半解的难题搅在身上,而最后,十之八九的事情都会被他解决。当然,完全是运气作祟。
“自信心,”他常说,“只要相信自己办得到,你就一定办得到。”
“任何事情吗?”我问他,“如果是脑科手术呢?”
“哦!别傻了。”我爹地说,“像那一类的事情是要靠经验的。”
“走开一点,”他对我说,“你挡到电视了。你站在荧幕前面,要我怎么看摔跤呢?”
“别管荧幕了,”我回答,“有一天你的运气会用完的,那时候,我再看你的‘自信心’管不管用。”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试着运用我的自信心。第一次是期末考试时,我真的是铆足了劲,因为我大概有一年没碰过课本了。我生吞活剥地把它们死背下来,其他的,就都交给我的“自信心”了,结果我考了全校历史上最低的分数。我把成绩单拿给爹地看,然后说,“你的‘自信心’只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作用吧!”
他根本不瞧一眼就把它搁在桌上。“你要到一定的年纪才会了解的,”他解释,“那才是‘自信心’的关键。”
“嗯?那其中这段时间我要干什么呢?”
“也许你应该念些书吧。有些孩子可以学到一些名堂的。”
那是我第一次使用“自信心”的经验。最后一次则是在奥斯汀服饰公司升迁的时候。华德生的经验比我老道,业绩也比我好一些。而我,就靠着我的“自信心”。结果,华德生得到青睐。
你以为这样就能说服我老爹吗?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给他一些教训,他才会改观。我爹地也到奥斯汀服饰公司上班,要教训他的机会终于来了。那时候奥斯汀公司要举办一次东方橱窗展示会,一切就绪,正要拉开布幕的时候,竟然展示灯故障了。奥斯汀先生看起来马上就要窒息而死了,他想,这下子完了,顾客全要跑光了。这时候我爹地出现了。
“发生什么事吗?”他问。
“哦,路易士,”奥斯汀招呼他。他称爹地“路易士”——而我,他最好的售货员,居然只叫我“乔·康克林”。我爹地只是一个收银机的职员,他却称他“路易士”。
“这些他妈的灯坏了。”
“嗯,我看看。”我爹地说,“也许我帮得上忙。”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螺丝起子。奥斯汀先生盯着他。“你真的内行吗?路易士。”
“不!他不行的。”我在一边保证。“你以为他是爱迪生吗?”
“年轻人,我是在跟令尊说话,”奥斯汀先生用冷峻的眼光瞪着我。
“没错,”我爹地插嘴说,“乔,注意你的态度。”
他小心地跨进橱窗里,把一个电匣打开,然后开始动用起子。
“别碰它!”我叫道,“你会触电的!”
他碰了,而且没有触电。展示灯一下子全亮起来。奥斯汀先生脸上的紧张这下才消了,他微笑着。那天晚上爹地又发表了长篇大论,说他的“自信心”再度灵验了。
“'自信心',胡扯,”我反驳他,“根本不是那回事。”
“走开一点,”爹地说,“你挡到我荧幕了。”
奥斯汀先生的保险箱卡住了,把所有员工的薪水锁在里头。那是月底最后一个周末前夕,眼看着问题毫无解决的希望。这时,我的爹地再度出现。
“出了什么事呢?”他说。突然,一种奇异的感觉涌现在我心头,仿佛这件事已经发生过了。
“这个该死的保险柜,路易士,”奥斯汀先生说,“它卡住了。”
“嗯,让我瞧瞧。”爹地说,“也许我帮得上忙。”
“你真的行吗?路易士。”奥斯汀先生惊问道。我本想冲口说:不!他不行的。但我忍了下来。如果爹地自愿要扮小丑,那是他的事。
“奥斯汀先生,”爹地说,“保险柜的号码是几号?”奥斯汀先生附过去,在他的耳边轻声地说了号码。他根本毫无犹豫地就这么做。我爹地对别人总有一股奇特的力量。转了几圈之后,他开始扭动保险柜的门栓。我在心里说,“等着瞧吧,看我们家的魔术灵不灵?”我们等了一会儿,什么事也没发生。
“锁头的杠杆卡住了,”他最后说,“中心轴不平衡。”
你瞧,他对保险柜根本一窍不通。
“打电话叫厂商来。”奥斯汀先生命令。每个人都“哦——”地一声。制造商远在芝加哥呢!
“奥斯汀先生,等一下。我还没弄完呢!”爹地说。他已经紧紧贴着保险柜,他把手指拧住开关,轻轻地颤动,非常缓慢地。他几乎把耳朵贴在保险柜上,听着刻号跳动的声音。我向四周的每一个人瞄了一眼,确定是否有人在偷笑。居然没有一个人在笑。令人无法相信。他们不但不笑我的父亲,甚至还认为他真的能打开它。我的天啊!一大堆男人、女人蹲在那儿,屏气凝神地期待着保险柜的门打开。当他们站起来的时候,保险柜开了。那晚,我和爹地正在看电视。他聚精会神地瞧着电视,而我却在脑海里不停地思索着。
“想说什么就说啊,”他说,“别搁在心里嘛。”
“说什么?”我问。
“说‘那只是运气,你碰巧撞开了保险柜……’”
“好吧!”我回答,“我会说:‘也许是好运,但是也许还有其他的因素。’”然后我描述了奥斯汀先生办公室里众人的表情给他听。当中,我使用了诸如“信心”、“信任”和“尊敬”之类的字眼。
“那就是‘自信心’的关键吧!”我下了这样的结论,“它不能让一个怠惰的学生通过期终大考,也不能使一个职员比其他更好的同事优先得到升迁的机会。‘自信心’发挥的关键,在于你必须用它来帮助其他的人解决困难。否则,它就不灵了。”
爹地只是看着我。我猜测他是否正在想着:也许我已经到达可以理解一些事情的年纪了。然而,他说的却不是这些。
“走开一点,”这是他说的,“你挡到荧幕了。你站在电视前面叫我怎么看摔跤呢?”简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小说画线处富有意味,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三句话,试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
一篇小说的成功往往得益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请找出“爹地”最富有个性的两句话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说以“自信心”为主题,但一直到最后,也并没有对“自信心”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请根据小说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自信”的感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罗素最终以政治学完成了他对伦理学的探讨。从伦理学到政治学的过渡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罗素从来就不是为了建立伦理学体系而谈伦理学的。他的伦理视野并不像一般伦理学家那样限于个人、他人、社会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他在本书中对政治学的思考,也不是意欲研究政治学的理论问题,而是着重探讨了与伦理学密切相关的、具有紧迫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罗素首先回顾了自文明开始以来有组织的激情冲突,讨论了这种冲突造成的人类幸福的损失,力图找到冲突的原因,为苦难中的人类指出一条道路。
罗素看到,迄今为止人类用自己的知识创造出这样一个可悲的世界: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而大多数人却过着比野生动物还悲惨得多的生活;人类心灵的构成目前仅仅适应以狩猎为生的阶段;人类的智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增进人类的幸福,甚至无法使它保持在人猿相揖别时的程度;人类用远见缔造了政府和军队,而它们的建立却旨在保护掌权者的财产权,使他们能够骄奢淫逸地生活,大多数人则以更艰苦的劳作换取比原始状态下还少的报酬。天灾人祸频频向人们袭来,各种可怕的战争威胁笼罩在人们头上,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人类的不幸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苦难的总和。
罗素认为,人类命运多舛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激情(即冲动和愿望)的冲突。除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之外,人在政治上的愿望主要有四种;占有欲、竞争心、虚荣心和权力欲。占有欲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或者说是对财富的权利。它是无穷无尽的动机之一,不管你可能获得多少,你总是希望扶得更多。满足是一种永远逃避着你的梦想。竞争心是更为有力的动机,它使人们宁愿忍受贫困也要把竞争对手搞垮。虚荣心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动机,它随着受到的滋养而增长,但权力欲是压倒一切的,这种欲望随着权力的体验而迅速地膨胀。人类的这些愿望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也会因此而不得安宁。
然而,人类不应因此就对自身悲观失望,把自己看成是黑暗的、野蛮的,看作恶魔力量的化身,看作尽善尽美的宇宙面孔上的一个污点是很容易的,但却不是全部的真理。人,正如俄尔甫斯教派所言,也是星罗棋布的苍天之子,人的躯体尽管同天体世界的伟岸身躯相比是微不足道和软弱无力的,但人类却具有一经产生就惊天动地和辉煌无比的巨大能量,她能够映照出整个宇宙世界,以想象和科学知识跨越时空的千山万壑。人类的激情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材料,它能够为环境、教育和机遇所影响。政治上的各种愿望既可以引向有益的行为,也可以引向有害的行为,倘若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为各种激情找到无害的出路。
人类,不仅要把大自然看作自身的敌人,把人生看成一场制服大自然的斗争,而且要以体现自身特质的精神去超越现实世界,构造新的幸福的世界,人类的出路就在于改变激情,改造自身。
这是罗素伦理思想的真谛。
(节选自《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前言》)对第一段画线语句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罗素不是为建立伦理学体系而研究伦理学,而是在为人类寻找出路,因此由伦理学研究过渡到政治学研究也就顺理成章。 |
B.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他人和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
C.在罗素看来,从伦理学研究过渡到政治学研究是合乎情理的,因此,罗素不想为了建立封闭的伦理学体系而研究伦理学。 |
D.罗素之所以不想建立一个封闭的伦理学体系,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过渡到对政治学的研究,就无从为人类寻找出路。 |
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概括罗素伦理学的重要特点——和政治学关系密切,突出罗素伦理学实践性强这一主要特征与其伦理研究的目的。 |
B.第二、三两段介绍罗素伦理学的主要内容,第二段陈述其对人类历史与现实的反思,第三段陈述对人类苦难根源的分析。 |
C.最后三段批评罗素对人类前途的看法:人类如果不能为激情找到出路,就不可能继续生存下去。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 |
D.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一总”结构;正文部分则采用了层进结构,基本上吻合于“是什么—为什么一怎么样”这一思路。 |
下列对罗素伦理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充满着不平等的现象,现行的政治制度只是旨在保护少数人的特权,这一切都是人类用知识创造的,所以知识即罪恶。 |
B.人类之所以充满苦难,是因为具有占有欲、竞争心、虚荣心与权力欲这四种基本愿望,只要它们不会消失,人类就不得安宁。 |
C.人类要追求“全部的真理”,不要盲目妄自尊大,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尽善尽美的宇宙面前是微不足道、软弱无力和满是污点的。 |
D.人类要建设一个幸福的世界,不仅要征服自然,同样要征服自己,其核心就在于正确认识自己,将自身的激情引向有益的行为。 |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圈
[俄罗斯]索洛杜布
(1)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2)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3)“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4)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5)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6)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7)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8)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9)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10)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
(11)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漱洗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12)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
(13)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14)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15)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16)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17)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18)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19)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20)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地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21)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选自《世界著名小说精华品读》,有删节)小说第一段对妇人和男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第13段的景物描写。
阅读第18段中画线句子,分析老人滚铁圈时为何会产生“羞愧”和“恐惧”的复杂心理?
作者将“铁圈”拟为小说的标题,可谓匠心独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就思想、文艺领域来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线索。这条线索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孔子关于“三年之丧”(《论语·阳货》)的论述,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之中。
与“礼”被重新解释为“仁”、为“仁政”、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样,“乐”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一书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可见,《乐记》总结提出的便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和情感紧相联系,而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
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强调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满足。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节选《美的历程》有删改下列有关“先秦理性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并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
B.它是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主体,以道家思想为补充。 |
C.这种理性主义,不仅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之中,也作抽象的思考。 |
D.这种实践理性主义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 |
下列有关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论述中,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 |
B.“乐”和“礼”一样,都被儒家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被解放出来。 |
C.这种理性实践主义,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使情感导向抒发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 |
D.只要对礼仪制度赋予心理学的解释,就一定能把外在强制性的规范,改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 |
B.《乐记》总结提出的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 |
C.从乐的记载看,因为与现实政治有关,所以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 |
D.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更多强调的是情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