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汩罗江边     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汩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汨罗江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洪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浑浊的河道时,真疑惑着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生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我从脚旁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幽暗的河水依旧在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浑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
昨日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的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生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
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替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佞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能,谄媚地挑拨楚王原先对他的信任。这些嫉妒者恶毒的诡计,也燃起了深藏在楚怀王心中的嫉妒之火。他原来就隐隐地忧虑着屈原杰出的才华,会不会威胁自己装扮出来的尊严,因此被狡黠地提醒和告诫之后,嫉妒心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立即排斥和疏远了屈原。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而掌握了生杀予夺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人都置于死地。屈原的被贬抑和放逐,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继位的顷襄王同样不辨忠奸,听不得丝毫逆耳之言,屈原竟又被放逐了。汩罗江边留下他摇摇晃晃的身影,露出了多么消瘦和枯槁的面庞,多少憔悴和伤心的神色。当我在这儿踯躅时,在朦胧的幻想中跟他邂逅,影影绰绰地瞅见他,正于狂风的呼啸声里愤懑地悲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那种滥施权力的君王统治时代,一心一意忠于自己主上的屈原,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我心情沉重地望着对岸碧绿的稻田,径直地往远方绵延开去。在许久的寂静中,突然有只飞鸟掠过树梢,想箭镞似地射向湿漉漉的河边,饮了口水,又啁啾着飞走了。我神往地盯住它扬起的翅膀,执拗地思忖着:如果屈原依旧在这块深受蹂躏的土地上疾行,掩涕叹惜着国破家亡和流离颠沛的民众,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灾难,不再选择自沉水底的夙愿,那肯定会留下更多深沉、厚重和感情激越的诗篇。为什么不在苦难中生存和吟咏下去呢?我满腔悲愤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想迈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向屈原提出这千钧般压在心头的询问。
文中画线的短语“猜测了半生的谜语”指什么?
屈原怀石投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并分条作答。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当“我”终于站到汩罗江边,看到狭窄,混浊的汩罗江,非常地困惑、失望。作者认为,这样平淡粗糙的场地不应该是屈原的葬身之所。
B.“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这些描写表现了“我”十分愉悦、欢快的心情。
C.作者认为屈原的痛楚,来自于身边一群小人的妒忌,更来自于无法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楚怀王的妒忌是导致屈原被贬逐的主要原因。
D.这篇散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屈原的“愤懑地悲鸣”表现出来,语言优美而灵动,想象悠远而逼真,议论深刻而独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满和小满
刘 林
棚屋里漆黑一团,两个烟头一闪一闪,忽明忽暗地映着两张脸。大满猛嘬了口烟,说,小满,哥有话要给你说。哥,啥话你就说吧。
大满顿了顿,硬声说,这阵子咱哥俩下窑还得岔开,得留一个人在上面。哥,你这是为啥呀?为啥?这煤窑早晚得出事。咱俩不能把命都搭进去,得留一个给娘养老送终,娘这辈子太苦了,吃尽了苦不说,还受人欺侮。咱得给娘当孝子,要让娘过得让一村人打心里羡慕。
哥……小满张了张口,叫了声。仿佛看到大满眼中含满了泪水。哥,我寻思,要不咱回家种地去。咱手头有了两万块,再找人借点,你该把春芳姐娶进门了。
回去守着那几块娘从石头缝里抠出的地有啥活头。小满,你听哥的,再熬个三年两载的,挣个三五万,回头就给你娶房媳妇。大满又猛嘬了口烟,那烟头立马就烧着烟屁股了。
哥,咱不下这窑了,咱再去寻一份活干。小满低下头,吞吐着说。
小满,咱虽把性命搭在肩上,但下窑挣的都是现钱,上哪儿干活能挣到这份现钱?小满,这是两万块,俺下窑了,你就在上面守着。大满狠嘬了一口,把烟头掼在地上,一脚踏在上面,用脚尖拧了几拧
小满呆呆地望着大满闯入无边的夜色;夜色从门缝里挤进来,一下子浸透小满的身心。
煤窑竟然真的出事了,一个班十多个人全埋在窑里,没一个能活着走上来。
小满的天顿时塌下来,昏天暗地,一连好几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反复复地想着那天晚上哥下窑前发生的事,怪自己当时咋不拼命阻止哥下窑呢,咋不自己下窑,让哥留在上面呢。哥要是好端端地活着,就能回家娶春芳姐,给娘当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哥远比他体贴娘,哥撑得起这个家。
小满狠狠地哭了,叫了一声:哥。他感到心里很疼很疼,仿佛被哥那天晚上丢在地上的烟头烫着了。
过了好几天,煤窑老板一脚踹开门,进门就往炕上扔了一大捆钱,嚷道:小满,这是15万,别成天不像个男人。大满没了,你可白捡15万,回家娶房媳妇,天天搂着媳妇睡大觉多好……
小满从炕上挣起身子,一声不响地盯着煤老板。煤老板打了冷颤,一声不响地转身走了。小满捧着15万,狠狠地哭了一场。
回到家,小满修了房子,花了双倍的彩礼,硬是把春芳姐娶进门。小满,不想让哥的女人嫁给外人。他会像哥一样对春芳好的,他还要让春芳和他一起给娘尽孝,让哥在地底下安心。
娘知道大满人没了,不哭也不闹,常傻呆呆地坐着,空落落地望着对面的大龙山。时不时地对着大龙山喊一声:大满。大满。大龙山似乎在回应着。
小满很内疚,仿佛被哥丢在地上的烟头烫伤了,心一直很疼很疼。他和春芳对娘很孝顺。
很快小满发现娘看他时像看大满一般,有一天娘突然问,大满,小满呢?小满愣了一下,他看着娘,娘把自己当成大满了。小满想了想说,娘,小满出门打工了,挣钱娶媳妇儿。
娘很高兴,就说,大满,你也得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小满听了很高兴。
娘此后就一直把小满认成大满。渐渐地小满有时也把自己当成大满:春芳,小满呢?去哪了?春芳眼里霎时涌出泪水,一转身回了屋子,趴在床上默默地啜泣。
在春芳面前,小满真把自己当成大满了。他甚至在心中恨起小满来,是小满夺走大满的女人。春芳很快发现了小满的不正常,有一天,春芳给小满留下了一张纸条,说小满,我走了,去找大满,你在家好好地待娘……离家出走了。
小满知道春芳再也不会回这个家了。
大龙山下,人们常见小满和娘坐在家门口一问一答。大满,小满呢?娘问。娘,小满出门打工了,挣钱取媳妇儿。娘高兴地说,大满,你也得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嗯,娘,大满挣钱给小满娶媳妇儿……
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大满狠嘬了一口,把烟头掼在地上,一脚踏在上面,用脚尖拧了几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芳眼里霎时涌出泪水,一转身回了屋子,趴在床上默默地啜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文字属于小说中的景色描写,请简析其作用。
小满呆呆地望着大满闯入无边的夜色;夜色从门缝里挤进来,一下子浸透小满的身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结尾一段内容看似重复多余,实则匠心独运,试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体现的真情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深 夜
[俄]蒲宁
这是一个梦呢,还是像梦境似的神秘的夜间生活?我感觉到忧郁的秋月老早就在天空徘徊,已经是该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而休息的时刻了。似乎整个巴黎,包括它最贫困的角落,都已沉入了睡乡。我睡了很久,最后,睡眠慢慢地离开了我,仿佛一个不慌不忙的关切的大夫做完自己的手术,看到病人已能均匀地呼吸,睁开眼睛,为生命得到恢复而羞怯地、愉快地微微一笑,就离开了病人。我醒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处身在宁静、明亮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层楼自己的房间里,沿着地毯悄没声儿地走到窗口。我有时看看光线微弱的宽大的房间,有时通过窗子上边的玻璃看看月亮。月亮把光线洒在我身上,我举目仰望,久久地看着它的脸庞。月光穿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给房间深处添加了一丝微光。在房间里边是看不见月亮的。可是房间的所有四扇窗子都被月光映得锃亮,窗边的一切东西也同样照得清清楚楚。月光穿过窗子照在地上,形成几个浅蓝色、银白色的拱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个由朦胧的阴影构成的十字架,但图案投在圈椅和椅子上,这十字架就柔和地折断了。靠边的一扇窗子旁边的圈椅里,坐着我所爱的人——她穿着一身白色衣服,模样像一个小姑娘,面色苍白而美丽,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于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一夜她为什么也不睡呢?
我避免接触她的目光,坐在同她并排的窗台上……是的,夜已深了——对面房屋的整个五层楼墙壁全被阴影笼罩着。那里的窗子露出一个个黑洞,像是失明的眼睛。我朝下看看——街道像是深深的、狭窄的小巷,光线也很昏暗,空无人迹。整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那朦胧的月亮,斜挂在天空,慢慢地移动,有时又久久地躲藏在烟雾般飘动的云朵里,一动不动,只有它孤单单的、清醒地守在城市上空。它直照着我的眼睛,光艳夺目可是有点儿亏蚀,因此显得楚楚可怜。薄云轻烟似的在它旁边飘动。在月亮旁边,云也显得很亮,像融化了似的,稍远一点,就变得浓厚了,而在屋脊后面,就完全积成阴森的、沉甸甸的一堆了……
我很久没看见月夜的景色了!我的思潮又回到童年时代,在俄罗斯中部丘陵起伏、树木稀少的草原上的,迢遥的、几乎遗忘了的秋夜。那里,月亮在我故乡的屋格下窥视着,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并且爱上了它温和的、苍白的脸庞。我在想象中离开了巴黎,霎时间依稀看见了整个俄罗斯,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着一片辽阔的低地。看,这是波罗的海金波粼粼的荒凉的海面;看,这是在昏暗中向东方延伸的阴沉的松树林;看,这是稀疏的森林、湖泊、小树林;这下面,往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平原。森林中铸着长达数百俄里的铁轨,在月光下发出暗淡的光线。沿铁路线闪烁着睡眼惺松的五颜六色的小灯,一盏接一盏,一直伸向我的故乡。在我面前是一片丘陵起伏的田野,田野里有一幢古老的、灰色的住房,在月光下显得破旧而温柔……几时曾经照进我的房间,后来又看我变成为少年,而现在又和我一起伤悼我那不幸的青春的,难道就是这个月亮吗?是它在这个明亮的夜的王国给予我安慰吗?
“你干么不睡觉?”我听到一个胆怯的声音。
经过长久的、固执的沉默之后,她首先同我讲话,使我心中感到既痛苦,又甜蜜。我低声回答:“不知道……你呢?”
我们又长时间地沉默着。月亮明显地往屋檐那边落下去了,月光已经深深地照进我的房间。
“原谅我吧!”我走近她身边说。
她没有回答,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我握住她的手,把它从眼睛上挪开。她的脸颊上挂着泪水,眉毛举得高高的,抖动着,像是孩子的眉毛。我跪在她脚下,把脸紧贴在她身上,任凭自己的眼泪和她的眼泪不停地淌下来。
“难道这是你的过错吗?”她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难道这不会是我的过错吗?”
她破涕而笑,又快乐又痛苦地笑着。
我对她说,我们两人都有过错,因为我们两人都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又相爱着,像那些一起经受过痛苦、一起感到过迷惘,而后来又一起找到难能可贵的真理的人们一样地相爱着。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
结合全文分析秋月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前后文,赏析文中“她”的形象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你的人
生经历中是否也有某个起着类似作用的物象,结合具体人生片段谈谈自己的
体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通过几次对月的细致观察和精心描写来表达作者深夜里的内心感受是本文突出的特点,描写时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B.在文中第一人称的运用贯穿始终,这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抒情氛围,让读者很容易被深深感染。
C.正如1933年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所言,“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本文擅长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
D.这篇散文的内容随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绪变化而变化。从表达对象看,在内心独白、爱人、秋月间穿梭;从时间来看,在现实和回忆中转换;从空间来看,在巴黎和故乡间跳跃。阅读时,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紧迫感。

E.本文主题丰富,意蕴深沉,在月夜的宁静中,仿佛一切都笼上了忧郁的氛围,有反思,又有伤悼,还有强烈的家国之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 亲
莫 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辞,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人民日报》)
母亲对“我”的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请联系全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标题为“母亲”,在第⑤段却详细描写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电视
画面,请你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说:“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
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请结
合文章,联系生活,从“母亲”和“生命”两个概念中任选一个简要说说你
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在饥饿缠绕的苦难岁月里母亲的勤劳、朴实与坚韧。
B.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平淡中见警策,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C.这篇散文与传统的叙写母亲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一样,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全文主要赞美了作者母亲的勤劳乐观和坚韧。
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这与标题联系不紧,文章显得思路不够严谨,因此本文在驾驭材料、谋篇布局方面还有待商榷。

E.文中“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苦难也要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是文学保持生命力的根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灵踱步
张秀亚
①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地速度快了起来。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②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那股特有的沁人芳香。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
③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④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向她阖起来了。她走下火车。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⑤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⑥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他们的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⑦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暖洋洋的,就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妈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⑧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⑨“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
⑩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每随口念出那几句译的诗。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⑪车子停下来了,也打断了她的沉思。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⑫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呆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
⑬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的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⑭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
⑮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⑯当晚,她又坐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有删改)
“她”的这次“心灵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⑪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说,“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
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思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意蕴丰富,引人共鸣。
B.“她”因思乡而归乡,在回乡过程中找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C.文章第⑤到第⑦段将“她”的现实所见与过去与孩子的点滴回忆交织,既充满了往事不再的痛苦,也有亲子之爱的美好幸福。
D.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序,记叙了“她”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

E.“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是因为老家静悄悄的,作者心情也恢复了宁静,不愿打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
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
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