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钱塘六井记
苏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负山凿井 负:靠近 |
B.问民之所病病:疾病 |
C.率常不应 率:大抵 |
D.并河而东 东:向东流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
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④而列二闸于门外
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
(2)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C.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 (节选自王符《实贡》)(6分)
译文:
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4分)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吏然慈言,即日俱去()
②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
③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④惟君所以存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慈将至车间,与语曰 B.赡恤殷勤,过于故旧
C.夜伺间隙,得入见融 D.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出屯都昌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时融以黄巾寇暴,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而为州家所疾”相同的一项是()
A.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B.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任郡奏曹吏时,朝廷因无法判断东莱郡太守与州官之间的是非曲直,就把先向朝廷上报情况的一方定为正确的。
B.太史慈以各种手段骗取并毁坏州吏的奏章,又哄骗州吏和他一起逃亡,出城后却又借机逃回郡里重新呈送郡守的奏章。
C.太史慈巧用计谋,使郡守在与州官的纷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扬名,却又因此得罪了州官,不得不远走他乡,避祸辽东。
D.太史慈冒死冲出重重包围,成功地劝说刘备出兵援助,解救了被黄巾起义军围困的孔北海,母亲对他的义举甚感欣慰。
6.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
②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①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召翊问日:“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日:“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②,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觿人止之,翊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
(选自《后汉书•刘翊传》)
[注]①拂,暠之子。②申甫,拂之子。
1.对下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礼意其子相也意:明白
B.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屈:屈意
C.不听则恐见怨见:被
D.翊举上计掾举:举荐
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翊重义守德的行为一组是
①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②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③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④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
⑤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B.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
C.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诠释了我们神传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
D.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5分)
译文:
(2)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5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郎为廉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郎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郎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太祖表征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①,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诏曰:“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②之倾。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朗乃起。
(节选自《三国志·王朗传》
注:①岱:泰山的别称。②玉铉:代指国家。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太尉杨赐 师:以……为师
B.举孝廉,辟公府,不应 举:考取
C.朗乃诣策 诣:到……去
D.相时而后动 相:审察、考察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朗一心为国有卓识的一组是( )
①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 ②《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③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④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
⑤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 ⑥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朗拜太尉杨赐为师,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去了官职,为杨赐守丧,说明王朗是一个十分重情意的人。
B.孙策渡过长江来侵犯的时候,王朗与功曹虞翻意见有分歧,虞翻主张逃避,而王朗认为身为汉的大臣,应当保护城邑,力主迎敌。
C.孙权与刘备交战时,皇上询问大臣们,是否要同吴国一起攻打蜀国,王朗认为没有必要急着派兵。
D.王朗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皇上十分高兴,为杨彪安排了卒吏,并且对王朗一心为公,力荐贤才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
译文:
(2)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译文:
(3)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太平兴国初,李昉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师还,加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
(节选自《宋史•徐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游:游玩,游览
B.通署中书省事署:代理
C.辞理精当,时论能之能:认为……有才能
D.见被毛褐者辄哂之被:披,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檄乃汤悦所作至于鞭箠之间,乃令人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B.煜以铉既行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方求和解而复决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礼遇皆与常时同失其所与,不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铉十岁时便能写文章,在南唐为官时因与宰相宋齐丘关系不好,又批评汤悦所写文书援引不当,遭两人诬陷而被贬谪。
B.徐铉奉李景之命巡察,到楚州时,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畏罪潜逃,徐铉追捕很急,令权贵对他刮目相看。
C.徐铉为解金陵之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受到斥责时刚正不阿,宋太祖赞之为忠臣,并希望他忠于大宋。
D.徐铉跟随军队出征太原时,军中需要撰写的诏书很多,但徐铉执笔写来,言辞十分流畅,内容精当,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
(2) 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
(3) 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