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 |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
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评议国政是非 | B.宣扬理学道统 |
C.培养科技人才 | D.引导地方风俗 |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A.主张学以致用 | B.维护封建礼教 |
C.反对迷信崇拜 | D.倡导自由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