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但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权性质的变化 | B.主要矛盾的变化 |
| C.国家性质的变化 | D.国际形势的变化 |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的发明对西方科技具有重大影响 |
|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
| C.加速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 D.三项伟大发明蕴涵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
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
|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
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
|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
|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 B.“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理学盛行 |
| C.“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 D.“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来
| A.孔子 | B.孟子 | C.庄子 | D.韩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