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而实际上“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A.坚持抗战 | B.消极抗日 | C.改变反共立场 | D.玩弄两面手法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
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④ |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A.秦朝 | B.汉代 | C.宋代 | D.清朝 |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