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
下图是1894年西方人绘制的东亚形势漫画。桥上的人是RUSSIE,水中鱼为COREE。若给此图命名,较为贴切的应该是()
A.《中日争夺朝鲜图》 | B.《列强瓜分中国图》 |
C.《八国联军侵华图》 | D.《俄国居中调停图》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 B.工商业市镇兴起 |
C.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 |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篇中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偏于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此可知顾炎武保天下之本意是()
A.批判魏晋玄学的清谈 |
B.号召人们挺身保卫国家民族 |
C.保卫儒家的纲常伦理免遭沦丧 |
D.打出反清复明的思想旗帜 |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