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庙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4)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在19世纪下半半期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中国富强之路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和和方案,试举例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宋明理学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境能源问题从资本主义早期就开始积累,到20世纪50年代,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公害。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使人们觉醒,“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正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生存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原因。建立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认识的基础上,人类的发展观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是怎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其改革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的?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2分)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苏联的办法是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及其造成的后果。(4分)
  材料三华西村办起了年产30万吨线材厂、30万吨轧钢厂、毛纺厂等20多个大中型企业,到1993年年产值超过11亿元。……浙江省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并完善了“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农村改革走出了怎样的发展之路?(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建议?(2分)

以民为本,重视改善农村民生,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建国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民生问题的探索中,有过挫折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喜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58年,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材料二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小岗村1978年没有单干的时候只能收3万斤粮食,单干后当年就收了18万斤,一下子就翻了6倍多。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这样,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了,虽然说小岗没有富起来,但住、穿、吃方面都进步了很多。
材料三“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这是相当长时期内,一拨又一拨参观考察者安徽小岗村的感慨和评价。而素有“天下第一村” —— 华西村,坚持农工商并举、实现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提到华西村,就不能不提吴仁宝,他不仅懂经营、懂管理,更关键在于他懂得研究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抓住我国千载难逢的改革开放大好机遇,及时摈弃了传统农民的生活劳作方式,以承揽加工业务为主,带领广大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将华西村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本。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建立人民公社的主观愿望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3)依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摘录原材料)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865年英国在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起初厂址在
上海虹口,后来迁到市南高昌庙

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破产的农民
材料三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图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4分)
(3)从材料三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4分)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三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1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拉开序幕的。结合史
实加以说明。
(2)1 978年18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赞成政策要放宽……有的可以包产到组,有的可以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随后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指出“没有什幺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1年底,全国农村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包产到户”在全国农村铺开,“大包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最“热”的词。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从“文革”结束到1982年农村经济体制经历的变化。与改革前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经营方式、分配形式、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45次中央全会,制定了一整
套方针政策。请填写下表内容。

会议
内容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试列举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