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组织真正的国民军,创造真正的中华民国。”这反映出陈独秀
A.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 | B.对救国道路的积极探索 |
C.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政策 | D.呼吁中国进行制度变革 |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 |
1948—1966年 |
1967—1976年 |
1977—1986年 |
1987—1996年 |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
26.6 |
28.8 |
12.65 |
15.6 |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
30.5 |
23.5 |
15.5 |
13.9 |
学历 |
10.6 |
11.7 |
12.6 |
25.3 |
职业 |
17.8 |
25.8 |
28.2 |
40.7 |
籍贯 |
4.2 |
4.9 |
6.7 |
4.1 |
从表中可以看出
A.其侧重点经历了政治出身——经济利益——学历学识的演变历程
B.时代变迁使择偶标准向个人能力倾斜
C.大众择偶标准的盲从心理较重
D.改革开放后对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关注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A.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
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
C.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
恩格斯这样评价《物种起源》:“……写得简直好极了。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在恩格斯看来,《物种起源》
A.首次提出了生物不断进化的思想 |
B.拉近了人类与地球生物的血缘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论 |
C.使自然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 |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猛烈的济世良方。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下面对作者观点解读正的是
A.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的倾向 |
B.认为新文化运动参与者毫不妥协 |
C.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
D.作者的观点比较偏激,不值得采取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