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请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什么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3)宋明理学有哪些代表人物?
(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儒学批判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英文:Birkenau)、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英文:Monowitz)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简介》
材料二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战后》
材料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百度百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据材料一、二,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南京日军侵华战争大屠杀纪念馆申遗具备哪些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殉难者纪念馆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的意义。

【探索历史的奥秘】(10 分)
遗址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里头遗址)经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觚、爵、盉则比较常见,而且经常成套出现。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而斝则是常见的。由此看来,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
材料三对二里头的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出土文字材料的匮乏、传世文献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导致我们对早期中国的纪年只能作粗略的把握。“疑则疑之”即出于不得已,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分量。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二里头遗址所体现的历史信息。(3)
(2)据材料二、三,关于二里头文化姓夏还是姓商,邹衡和许宏有怎样的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里头考古发掘的意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分)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毛泽东是怎样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创建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何共同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可以说《马关条约》这一条款即是日本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迎合了所有列强的需要。这正是其他列强所盼望的。特别是为了偿还巨额外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一些权益为代价,向西方列强三次大借款,从而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展开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因此,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从而引发了变法自强的戊戌变法。
——人教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材料二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有权起诉、出庭作证、参加选举、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农民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三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地方自治局)。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纷纷要求改革。经济:(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提供资金;借鉴西方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其他内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列强的侵华方式有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一般法令》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令实施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与戊戌变法相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能否成功的因素。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
军费开支/亿美元

(据朱成虎、赵子聿等著《当代美国军事》)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


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
(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3)“①”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②,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
趋势
两极格局
瓦解以来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影响美国军费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分)
(2)根据材料二,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历史研究方法是什么?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黑色三角形“”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 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中的原因及表现。 (2 分)
(4)发展的观点是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发展的观点评价世界多极化趋势。
(要求:评价认真细致,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 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