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志穷而不屈。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与书史百家,字不刓(wán损失)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选自吕无党抄本《金石录》,参校李文《漱玉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赵氏归:嫁
B.亦复脱衣易市:购买
C.余性不耐:忍耐
D.人亡弓,人之得:为……得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谓葛天氏民也以为凡是州志山水有异态者
B.计无所出还之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竭其俸入,事铅椠不赂者赂者丧
D.忧患得失,何多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厉声以呵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有亲朋故友在收藏图书,编修国史的部门任职,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能接触到许多散轶的珍贵图书。
B.李清照夫妇家庭虽寒贫,但是如果遇到名人的书画或者古董,往往都会买下来,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赏玩。
C.李清照记忆力非常出众,经常以此和丈夫比试来决定喝茶先后。
D.作者在三十四年中,经历了无数打击,其间悲痛可想而知,但作者却能平常心看待,着实不易!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译文:                                                                  
(2)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薄。改宣德州司侯。州多金国戚,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www.k@s@5@u.com高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喧又侮慢儒士。会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白首穷经,侮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以近族得减死论论:争论,辩论
B.宜锡嘉名,以光潜德锡:cì,通“赐”,赏赐。
C.世宗宥之,遂归田里宥:宽恕,饶恕。
D.县民素贤特立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④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
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于是,将将军绑起来关进监狱。
B.东帅纥石烈牙兀喧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备足军粮器械。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请将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4分)
译文:
(2)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灰独不复然乎唯独
B.居无何不久
C.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大抵,大概
D.县其头马邑城悬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
②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B.①甲因肉袒谢
②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C.①聂翁壹乃还
②乃引兵还
D.①示单于使者为信

②几为汉所卖
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分别表现韩安国“多大略”和“忠厚”的一项是
()

A.①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
②卒善遇之。
B.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②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C.①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
②示单于使者为信。
D.①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

②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后,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
B.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遭到蒙县的狱吏田甲的侮辱。过了不久,韩安国被任命为梁国内史,田甲害怕韩安国报复就弃官逃跑了,最后韩安国以灭其宗族相威胁才使他当面认罪了。
C.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以“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的比喻强调远击匈奴对汉朝是不利的,于是皇上采纳了他与匈奴和亲的建议。
D.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到匈奴做间谍,取得信任后约单于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汉王朝则由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准备伏击,但最终被单于识破。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译文:
②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古文观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B.及施恩德以临之       临:对付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D.不逆情以干誉        干:求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B.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2)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 而 通 偶 然 一 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
(选自《闲情偶寄》)
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闲情偶寄》的作者是代的
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
答: ___▲ 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