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7分)
郊行
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3分)
答: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斜月黄裳①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②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注】①黄裳,字勉仲,北宋词人。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有《演山集》六十卷。②剑光:用“双剑化龙”典。《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③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谓为日出处。
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和下阕的
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 3 9年-7 9 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原创)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要赏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抒情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