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
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华文明,必得涉及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练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
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本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汉字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华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形成 “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的局面。这一切则都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紧密相关。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和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与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与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的晚近,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肆标举。只是,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选自《汉字与中国人思维感悟的关联》,《北京晚报》2010-11-23,有删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已超过四千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之一;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影响。 |
B.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在某种意义说,它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比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更大。 |
C.书法艺术的产生不仅源于中国人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更源于汉字本身的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之可能的特点。 |
D.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练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汉字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 |
结合文本,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语与文有一定程度的分家。这关系到中华文明既能一统又能发展各地特质之局面的形成,使中华文明既有一元性,又有多元性。 |
B.文字不仅影响文学的形式,也影响文学的内涵。相对于表音文字而言,表意文字对文学的影响更大。 |
C.汉字特殊性影响了中国人的认知思维与感悟,使中国人在认知上更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也影响着中国的哲学和宗教。 |
D.如今,文化创意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被大肆标举。这一现象意味着忽视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关系的思潮重新泛滥。 |
汉字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请根据文本,分点概括。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根据下面的语言提示,在横线上填写相关人物姓名。
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红楼梦》)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从贾母处得了一件雀金裘,却不防后襟子烧了一块指顶大的烧眼,麝月让人连夜拿到府外请人织上,但匠人不敢揽活。为了让宝玉能在第二天舅舅生日时穿上这件裘子,晴雯不顾自己生病,恨命咬牙捱着补裘子,直到夜很深了才做完。 (《红楼梦》) |
B.觉民和觉慧从张家出来,回到家里,觉民在房里写日记,觉慧一个人觉得无趣便信步在过道上走着,无意间听见鸣风和婉儿谈论冯老太爷要在她们中挑一个做姨太太的事。觉慧很着急,鸣凤就向他赌咒,即使选了她,她也绝不去跟别人。 (《家》) |
C.百合花好奇地问山羊脖子上的绣花小荷包是什么,爱斯美拉达只是郑重其事地说那是她的秘密;百合花趁爱斯美拉达不注意,把山羊引到房角,解下荷包,把东西倒在地板上,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关系到爱斯美拉达身世的一只小红鞋。(《巴黎圣母院》) |
D.这时,桑丘看到堂吉诃德把一个修士吓得从马上跌落了下来,就立刻下驴,跑到修士身边,开始剥他的衣服,还说这是属于他的战利品。结果被修士的两个伙计打倒在地,拔光了他的头发和胡子,还猛踢一顿,打得他躺在地上,晕了过去。 (《堂·吉诃德》) |
名著导读与综合运用。(19分)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见通灵宝孟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 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B.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在当阳县截住刘备,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连杀50员曹将,喝断当阳桥,终于将 阿斗交给了刘备。(《三国演义》)
c.高老头带着自己的遗恨死去了,拉斯蒂涅草草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自己最后的一滴温 情的眼泪,他面对着巴黎的富人聚集区说:“现在咱们俩来拼吧!”此后j拉斯蒂湟有了自己的 贵族头衔,成了无耻的政客,开始了自己的辉煌。(《高老头》)
D.鸣凤与觉新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 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新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觉新 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家》)
E.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表现梁启超的性情与气质,栩栩如生。请调动自己的记忆与情思,以《记语文(或数学、物理等其它)老师的一次讲课》为题,运用细节描写,表现老师的特点,不得出现老师的姓名,200字左右。(15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
名著阅读。(共10分)下列关于《红楼梦》情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时值初春,在湘云的提议下,诗社议定将“海棠社”改作“桃花社”,黛玉为社主。复社后第一次填写柳絮词,湘云所作之诗最好。 |
B.宝玉因又看见晴雯补过的那件雀金裘生发物在人亡的伤感,便点了一炷香,填了一首《芙蓉女儿诔》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
C.贾母死后,鸳鸯万分悲痛,当天便以死殉主。贾政嗟叹后命贾琏买棺盛殓,随贾母葬,以全其心志。 |
D.凤姐患病,一时难以痊愈。王夫人便让李纨、探春一同照管园中事物,又请来宝钗帮忙,“托她各处小心”。 |
E.晴雯不小心害了伤风,嬷嬷请来的新太医胡乱给她开了些药,幸亏宝玉及时发现,重请太医才幸免于难。 探春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改革大观园?效果如何?(100字左右)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