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
“17 世纪和1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 D.中国人文资源的逐渐落后 |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 B.实行君主立宪 | C.学习德、俄政体 | D.建立民主共和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人最初的觉醒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出现的 | B.最初觉醒是指明清启蒙思想 |
C.最初的觉醒的是为了学习西方人权自由思想 | D.中国世俗理性觉醒较晚 |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民族之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这里“民族之统一”的内涵是
A.目的是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 B.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
C.反对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宗旨 | D.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反映 |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对以上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