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
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
D.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有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对这段史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