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3年9月11日—13日,农业部领导在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论坛上讲话指出,进一步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合作,深化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各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控制、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与各国在农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农业信息化领域假期合作,假期农业方面的国际合作。
材料二   W县推行农田水利建设监管新机制,突出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项目推选、申报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报县里批准后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上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项目理事会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直接组织施工、材料采购、设备租货和财务管理,对能够自建的项目,不再实行招投标,由理事会组织村民参与建设并获得相应报酬。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县政府设立举报专线电话并向社会公开,做到功目发包,建设过程、 资金使用公开、公示、透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深化农业领城对外开放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分析w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是如何发挥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9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辨析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据此,有人认为细节决定成败。
请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对“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进行评析。

(6分)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在文艺创作中,一切规则似乎都是相对的。在近期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艺术家们从艺术形式和讲述内容上对中西方艺术进行了巧妙的嫁接,根据国际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出恰当的、更适合国际观众欣赏习惯的调整,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人据此认为,在文化走出去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已经不合时
宜。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材料二 2011年6月1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是颁布实施,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喜事,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进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步入依法保护阶段。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一 对于调整法定节假日,缩短“五一”假期,并增加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 等法定节假日,目前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发达,应该多过洋节,因为洋文化比我们的好;有人则认为,目前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是一举两得。
(1)辨题: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增加民族节日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材料二 2011年胡锦涛主席在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三次正式会晤时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四国政治体制、发展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却能成为好朋友、好伙伴,这充分证明了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历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鉴,不同文化传统可以相互交流,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时代特点。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在文化交流、借鉴中应该采取怎样正确的
做法。

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请评析这种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