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
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
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A.同盟会的章程和纲领 | B.三民主义 |
C.三大政策 | D.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公平 |
《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下图,图中上方文字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图中下方文字为:中华民国开国之始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 B.宣传排满革命 |
C.倡导个人崇拜 | D.反对帝国主义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 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
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