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强调感情与辞藻,而是着眼于描绘具体的事实,并将科学的原理应用在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上。能够体现以上特点的文学作品是( )
A.《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B.《叶甫盖尼·奥涅金》 |
C.《悲惨世界》 | D.《等待戈多》 |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属于中西交融的是
![]() |
①改良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列强 | 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
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 |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
近代以来,许多人士投资近代企业。从下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投资者 |
所占比例(%) |
官僚、地主 |
30.86 |
一般商人 |
18.52 |
手工作坊主 |
7.41 |
华侨商人 |
7.41 |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