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及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第23号台风“菲特”于10月7日凌晨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
14级(4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据国家防总初步统计,截至7日14时,“菲特”造成浙
江共874.25万人受灾,死亡10人,失踪4人,倒塌房屋3.06万间;余姚、奉化、安吉、上虞等18县(市、区)城市被淹;超10万辆汽车受损,其中宁波超5万辆;余姚市全城70%被淹五天;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5.58亿元;福建省4市12个县区104个乡镇21万人受灾,保险估损超14亿元。
(1)据图分析,2013年10月7日凌晨,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   、____     。简要说明该台风对过境区域造成的主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应如何减少台风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所示区域是中国是最大的葵花籽生产区,其中甲市有中国最大葵花油生产基地。其产品销往国内外,近几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葵花籽需求量大大减少,有些地区还出现葵花籽滞销现象。

材料二:2013年3月8日下午,随着冷空气前锋不断逼近,蒙古国中部出现沙尘暴。14时,新疆淖毛湖出现强沙尘暴。晚上,内蒙古地区中南部出现扬沙,局地还有沙尘暴。“大风将沙尘卷向空中,在高空西北气流作用下飘向华北平原地区”。北京“雾霾未去、沙尘再起”。
(1)指出图中黄河段的流向并分析该区域深秋初冬或初春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10分)
(2)据图分析图示区域种植向日葵的有利条件?(10分)
(3)过度樵采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结合材料二说说如何有效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

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区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农谚吻合的是( )

A.a B.b C.c D.d

关于美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农业生产多使用小型机械,以适应耕地少、地块小的特点
B.主要农作物有咖啡、可可、香蕉和天然橡胶等热带产品
C.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农业投入的劳动力较大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体现在 ( )
①水源较为充足 ②半干旱气候 ③地势平坦开阔 ④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⑤土壤肥沃、深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⑤

下图为我国黄河三角洲示意图。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该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可能有 ( )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程度减轻 ②干支流兴修水库,拦蓄大量泥沙
③毁林开荒,植被覆盖率降低 ④人类过度引水,使下游水量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东营市曾经盐碱地广布,主要是因为 ( )

A.地势较低洼,河水带来大量盐碱物质
B.旱涝交替频繁,盐碱物质逐渐累积
C.工业生产过程中,盐碱物质排放量高
D.耕作历史悠久,盐碱物质积聚地表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

A.涵养水源,大量削减土壤中的盐碱量
B.净化水质,为城市提供直接饮用水源
C.调节气候,改变气候特征与气候类型
D.保护野生的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出现的生态问题,哪一种是不同的()

A.土地退化 B.植被破坏 C.水质污染 D.风蚀荒漠化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于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有借鉴意义的地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洪
B.发电,提高水质
C.土地合理利用
D.可以防洪、发电、土地合理利用,但是没有提高水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读表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民勤地区成为沙尘暴源地的原因在于()

A.热量不足 B.人类活动不合理
C.降水不足 D.植被覆盖率较低

针对民勤地区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

A.在山体上撒草木灰,增加融雪量
B.跨流域调水
C.培育耐旱作物
D.提高水价,统一调配流域水资源

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钢铁工业 B.制鞋业
C.石化工业 D.软件制造业

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劳动力价格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西欧转移到日本再到中国东南沿海,而不是直接由西欧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劳动力价格 B.国家政策
C.交通运输 D.技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