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三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3)结合材料三,分析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国民大革命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一战期间,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的背景是什
(2)李四光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材料一“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最适合土耳其民族本性与精神制度的是共和主义制度。”
------《当代东方政治思潮》
材料三 “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凯末尔各自的政治主张。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凯末尔被各自国家尊为“国父”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共15分)
材料一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材料二 美国人民称颂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也是第一人”。
材料三

请完成:
(1)材料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除“平定三藩之乱”外还有哪些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举措?
(2)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功绩
(4)康熙帝时,历史天空中折射着落日的余辉,几乎同一时期华盛顿却以利剑划破了沉重和黑暗的黎明。试分析其后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走向出现怎样的差异?谈谈你对“余辉”和“黎明”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共16分)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伊拉斯谟
材料三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四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马丁.路德
……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约翰.加尔文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因
(2)比较材料四中马丁.路德与加尔文主张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他们的共同主张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