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反应X (g)+Y (g) n Z (g) △H > 0,将X和Y以一定比例混合通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改变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方程式中n=1 |
B.10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升高温度 |
C.10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大压强 |
D.0~5 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X)="0.08" mol·L-1·min-1 |
测定含I—浓度很小的碘化物溶液时,利用倍增反应进行化学放大,以求出原溶液中的碘离子的浓度。主要步骤如下:(设放大前后溶液体积相等)
①在近中性溶液中,用溴将试样中I—氧化成IO3—,将过量的溴除去。
②再加入过量的KI,在酸性条件下,使IO3—完全转化成I2。
③将②中生成的碘完全萃取后,用肼将其还原为I—,离子方程式为:
N2H4+2I2 ="==" 4 I—+N2+4H+
④将生成的I—反萃取到水层后用①法处理。
⑤将④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KI溶液,并用硫酸酸化。
⑥将⑤反应后的溶液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化学方程式为:
2 Na2S2O3 +I2 ="==" Na2S4O6+2NaI
经过上述放大后,溶液中I—浓度为原溶液中I—浓度的( )
A.6倍 | B.8倍 | C.18倍 | D.36倍 |
气体X可能由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的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若将X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CO2、Cl2
A.只有① | B.只有③ | C.①和③ | D.②和③ |
图1表示某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其分子内4个氮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见图2),分子内存在空腔,能嵌入某离子或分子并形成4个氢键予以识别。下列分子或离子中,能被该有机化合物识别的是( )
A.CF4 | B.CH4 | C.NH4+ | D.H2O |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钙溶于稀硝酸:CaCO3 + 2H+=Ca2++ CO2↑+ H2O |
B.氯化铜溶液中加入NaHS溶液: Cu2+ + HS―=CuS↓+ H+ |
C.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O32— + CO2 + H2O = 2HCO3— |
D.硫酸氢铵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NH4+ + OH―= NH3↑+ H2O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下,42.0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3NA |
B.100 mL 18.4 mol·L-1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SO2的分子数为0.92 NA |
C.1 L 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所含的离子和分子总数为0.1 NA |
D.1.2g NaHSO4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总数为0.03 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