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胁迫赵王弹曲,并命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随后,蔺相如以与秦王拼命相威胁,命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命史官记载:“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是()
A.秦国发起统一战争 | B.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威震中原 |
C.诸侯争霸势均力敌 | D.中原诸侯联合抗秦,对秦国构成巨大威胁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A.统一度量衡 | B.统一思想 | C.统一文字 | D.统一六国 |
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践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 | B.春秋战国 | C.西汉 | D.东汉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A.申不害 | B.李悝 | C.商鞅 | D.吴起 |